在刘邦重振声威以图挽回败局的同时,韩信那边对于自己的任务也完成得相当顺利。攻齐是他既定计划之中的事,只不过被刘邦一度给搅乱了,现在他又很快重组了一支新军。
分兵略地,以一种大迂回战略,“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不停地在战略上构筑对项羽的包围,前期尽量避免与项羽的决战,在形成巨大的战略优势后,再对项羽进行聚歼。这是韩信的既定策略,早在他的谋算之中。
这充分地体现了韩信用兵的特点。他并不追求过早决战,或者说他也并不一定就要跟对手硬碰硬地对战,而是不拘一格,根据战场情况,敌我情况,灵活多样的选择战术,争取以最小的损失获得最大的战果,而且是先建立战略优势,再一举转化为战术优势,将对手彻底歼灭之。
比如他的破魏、赵、齐三战,都是临河作战,而且三次都采用了不同的战术击败敌人,可以称得上用兵如神。因为少年落魄,连饭都吃不饱,所以韩信也最理解社会底层人的想法,就是最了解士兵的的想法,这让他在管兵带兵上得心应手,深受士兵爱戴和信任,因此他治下的部队执行力也更强,士兵们对于他的领导具有坚定的信心。
我们知道,韩信从根本上首先是一位天才的战略家,他的军事才能首先表现在军事战略方面。楚汉战争的发展进程和最后的胜利结局,已经证明了韩信就是一位能够从全局着眼,具有深谋远略的伟大的军事战略家。对这一点,最突出的表现就在他登台拜将时与刘邦的一段精彩对白上。
关于如何争夺天下,萧何曾经为刘邦制定过一个基本方针。但萧何的整个方针我们看来就会发现,他其实只有计划而无办法,比如养民,再比如削弱楚国等思路和想法,这些别说萧何,恐怕陈平、曹参等手下都能想出来。即便一个很普通的员工,他也知道一家公司要强大,首先得强壮自己,其次要削弱对手。这是形而上的东西。每个人都懂得一些真理,可是真理是如何推导出来的呢?真理如何践行呢?能做到的就很少了。
但是,如何才能招纳贤才、运用贤才?如何才能使汉由弱变强、让楚由强变弱?这些目标的实现只有计划是不行的,还需要拿出具体可行的办法,也就是要有手段,而且是有效的手段。特别是在军事上,兴师“还定三秦”的时机,对楚作战的方略等一系列问题,在萧何的建议中没有言及,而当时刘邦对此也缺乏清醒的认识,他正处于一种被项羽表面上的强大所震慑的心理状态,其最大的愿望不过是希望项羽能践义帝之约永久地封其为关中王,不要来找他的麻烦。
直到韩信的到来,在登台拜将时一番雄论,回答了萧何所没有能够回答的问题。实际上,正是韩信的出现,为刘邦集团制定了向东夺取天下的方略,也给出了一个如何彻底击败项羽的可行性办法。可以说,韩信投汉以后建树的第一大功,就是为刘邦筹划东向与项羽争霸的方略,并且率师还定三秦。而在韩信的战略规划中,拿下魏、赵和齐国之地是很重要的几步先手,这意味着能促使刘汉这一方确立对项楚的战略优势,实现从西、北、东三个方向对项羽的夹击。
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了刘邦与韩信之间这段异常精彩和经典的对话:
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
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
汉王曰:“然。”
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
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
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
只是很短的一段话,韩信就既谈到了项羽的最大弱点,又透露了击败项羽的可行策略,那就是打出正义名号(为义帝鸣不平)、联络诸侯(建立统一战线夹击项羽)。他和刘邦之间这段关系楚汉战争成败的精彩议论,实际上就是此后的四年汉军与楚军作战的总的指导思想。
作为一个杰出的军事家,韩信训练新军也很有一套,他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去改编汉军,加强汉军的战斗力,很快,这支新军就可以投入使用。这时,刘邦不可避免地起了点疑心,为了监视和控制韩信,他又把心腹曹参和灌婴调配了过去。但是在客观上,刘邦的此举其实也多多少少地壮大了韩信的军队实力,给了他更多的可用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