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理由相信,正式进城的这一天,对刘邦而言是具有很特殊的意义的。刘邦骑在马上,看着咸阳巨大的城门,威武的气势,想象着这座承载了秦帝国几代雄主梦想的都城,心中一定颇有感慨。
或许他会长叹一声:“大丈夫当如此也,我的梦想即将实现了!”?
不过,事情接下来的发展远远出乎他的意料。他很快就会发现,要处理的棘手问题实在是太多了,而且一场巨大的危机马上就会到来。
根据战国时代的习惯,只要攻陷城池,掠夺和屠杀便是对于胜利军队的犒赏。军队入城,首先会抢东西,杀男留女,甚至**妇女。这种习惯一直到了三国时代还仍然存在,甚至于太平天国时期,曾国荃为了鼓舞军队的士气,还经常纵容士兵在破城之后烧杀抢掠三天。几千年来,除了几位治军严谨的名将能够制止军队的抢掠以外,洗劫敌人之降城一般是不违反军纪的,领导见了往往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种情况也不可避免地发生在了刘邦的军队身上。更何况,刘邦在接受楚怀王的封赐和指挥后的西征军团,大多数是合并而来的杂牌军,鱼目混杂,什么人都有,并非全部由他的嫡系部队组成。即使想要严加管理,约束军纪,其他军团的将领也不见得对他服气。所以,一进入咸阳城,刘邦连泡尿还没来得及撒,军队就有些乱套了,各军的将领纷纷指挥其部属全力出动,抢夺秦宫和国库,甚至官员家中及民间的金帛财物也不放过,一派就地分赃的热闹场景。
萧何这时就表现出了自己的与众不同,也不愧是长期从事人力资源和后勤保障工作的。他根本就不在乎谁在抢财物,谁在抱女人。他的目光就一直盯着秦皇室收藏的图籍资料。
在沛县的时候,萧何是他的人力资源总监,也是他们中间最有文化的人,所以他老早知道这些资料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造反以来,他就一直做后勤,因此凡是有关各地区之人力资源的资料,他全部都需要。不过话又说回来,自从跟随刘邦造反以来,整体来讲他们的运气还不错,原本不见经传的小集团,才一年多便成为西进咸阳的两大强力集团之一,这下,也让萧何认为刘邦集团也是有一定能的实力。
这些资料在以后为刘邦打天下提供了全中国的人口密度、自然要塞、地形及物产资源的详细情形,让刘邦集团总是有足够的资讯作为战略规划的依据。所以在战术上还不如项羽的刘邦能硬撑四年,最后之所以能并反败为胜,优异的战略指导思想应是主要因素之一。
这些宝贵的资料在后来汉王朝建立行政规划和政治制度时,也帮了刘邦集团很大的忙。
萧何的这一念之间,就决定了刘邦同志一生的命运。所以说,刘邦出名以后,说萧何功居第一,这个决定其实还是很有道理的。
此外,也只有从沛县开始起兵就跟随着他的老班底似乎还能自制,在一片抢掠之风的混乱中,虽然也不乏好色贪才之徒去骚扰良民,但大多都能维持军秩,约束下属。
有的人还跑去找刘邦:“主公,您一定要管管他们啊,此事非常重大,绝不能纵容士兵的恶行!”
刘邦此时在干什么呢?他不是不想管,而是心思全在另外的事情上:当他一进入堂皇雄伟的大秦王朝的咸阳宫时,几乎整个人都被迷住了。他从没见过如此雄伟的宫殿,也没看见过这么多的宝贝!
如果我们有幸能见一见当时的情景,首先发现的一定是刘邦那流到地上的口水和闪闪发光的眼睛——他的眼珠子都快掉下来了。
对于后宫里那些专给皇帝享受的帷帐、狗马、重宝、妇女,刘邦更是爱得不得了,心中欢喜得不行。只是鉴于大家的众目共瞩,一群人围在身边,他暂时也不敢太过于放肆,只好剑走偏锋,提了一个绕弯子的想法:
“诸位,我有意把我军的指挥部放在这座宫殿中。”
弦外之音:我要在这里大大地享受一番,你们同意吗?
众人有的一片欢呼:“好,坚决支持主公!”但也有人沉默不语。很显然,刘邦的这个决定不但意味着堕落,还相当危险。因为一进驻皇宫,即代表他有积极企图,想代替秦王朝之政权。这是一个极具有象征性的行动,说明他要称王称帝了。
尽管楚怀王早就有言在先:“先入关中者为王(关中王)。”但这种话就是哄小孩的,在诸侯并起、天下大势并未稳定前,这种过早暴露的企图心,反而会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被以项羽为首的各军事集团群起而攻之,成为下一个陈胜吴广。?
沉默着的大多数人不敢劝说,但是刘邦的最亲密战友、同时也是在沛县一起混江湖的首席跟班樊哙却不怕,他在刘邦面前向来是有话直说的。
“大哥,你的志向是想角逐天下,还是想当一个富家翁呢?这些奢华的东西都是让秦室灭亡的主要原因,谁沾上了它们,谁就会为自己带来灭亡之祸!大哥您好好想想,这些东西是您需要的吗?”
刘邦赶紧摇一摇头:“当然不是,你可不要疑虑,我一点没有贪图享受的意思。我只是……多看两眼,马上就走。”可他嘴上说着,脚下却实在舍不得离开,正在那里犹豫不决,心里做开了思想斗争。
张良也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主动过来晋见刘邦,努力说服他。张良认真地阐释了他的看法:
“主公,正因为秦室无道,只顾享受而不知天下的疾苦,沛公您才有机会来到这里,率军替天下除害,为天下人讨个公道。因此,您更应该建立一种简朴清廉的形象,这也就是吊民伐罪,替民做主啊。”
“现在,主公您刚进了秦王宫,便急着去享受这些奢侈的物件,俨然以统治者自居,这岂不是‘助桀为虐’、像秦王一样吗?正所谓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却利于病,希望沛公您能够听从樊哙的劝告,他说的是至理,也是公义,对您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连张良都出马了,刘邦心想我确实差点犯下大错,立刻宣布,军队退出咸阳,还军灞上。
由这事件,我们也可以看出,刘邦的班底现在已日趋成熟。刘邦尽管出身不高,他的军队也非正规军,但他的这些直属部队却比西征的其他军队成熟多了,不仅军纪严明,人才也更为雄厚,执行力也更强,在此时就已显示出了很明显的优势。
起兵以来,经过了两年多的奋斗,这些随他在沛县起义的原班人马,逐渐有了角逐天下的宏大志向,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出色的团队。他们不再只是跟着起哄的反叛军,而是自认有安定社会秩序的责任,有统一天下开创一个新局面的使命。所以刘邦集团不但在军纪上比其他的造反势力要好很多,而且他们也看不惯那些到处抢劫金银财货的其它造反军队。?
尽管刘邦的军队撤出了咸阳,但是其它派系的军队仍然私自入城,抢劫之事时有发生。如何彻底根治,就成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萧何等人的规划下,刘邦决定要想一个办法出来,维持咸阳城和关中地区的秩序。
什么办法呢?刘邦决定制定一些法令让大家遵守。
过去,秦王朝用来维持治安的法令又多又严,所以一般人不敢随便违法。如今,秦王朝已经亡国,新的政权又尚未建立,麻烦就来了。因为领头破坏秩序的正好是这个胜利者,那么以前旧朝的法制和法令,是根本不可能让他们老老实实遵守的。
但如果再拟定一大堆法制,也不可能马上引起众人的注意。所以,必须制定一些简单但又极具效果、很容易普及和引起反响的法令,为自己树立一个崭新的形象。
这其实也是萧何的建议。萧何出身在楚境,老庄思想对他的影响是很大的。他认为法律越简单,众人就越容易认同,也就越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效果。
十一月份,各军团逐渐集结到了咸阳城外的灞上,在附近驻营完成后,刘邦就在咸阳宫召见了各军团的领袖,以及关中诸县的长老、豪杰,开会,向大家宣布他的决定。?
刘邦说:“关中父老对秦王朝的严刑苛法,相信身受其苦已很久了,我和全体义军的诸侯有共同约定,先进入关中者为王,因此我是公认为最有资格成为关中王的人,说话当然也最有份量了。”
“所以,今天我就以关中王的身分和父老们约定,订立三个最基本的维持治安的法律:从现在起,没有任何理由,杀人者判处死刑,伤人和抢夺盗窃的也依情况轻重处以应得之罪。至于其余的秦法,应该全部废除,所有的官吏及民众的职位、工作和以前的生活习俗,一切如常。”
“我今天到这里来,是为父老们除去生活的疾苦,铲除秦室的暴政,而非前来欺负和抢夺,因此大家不用恐惧惊慌。我也已经下令所有的军队撤军到灞上,并且等待其他的诸侯军队到来,到时再重新规定统治管理的办法!”?
说完这些话,大家一片掌声,因为都听懂了,三条规则,通俗易懂,既有法理,又兼具人情,众人十分满意。于是,刘邦就派遣使者带着秦国原任的官吏,到各郡县乡邑张贴公告,表示对这三条约定彻底执行的决?心。
这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约法三章”。其他的非刘邦嫡系的将领士兵看了,也不得不服,从而约束了自己的行为,使得关中地区很快恢复了秩序。
当然,烦恼还是有的,不过是一些“幸福的烦恼”。“约法三章”一经公布,顿时引起了轰动效应,咸阳城的官吏、百姓和关中各乡邑的大佬村民们对此反应强烈,人们想不到亡国后仍然能获得如此保障,无不大喜,争先恐后地持了牛、羊、酒到军中劳饷。
当时的场景是可以想象的,一定充满了各种香味:酒香、肉香,我估计还有女人香……总之这是一个极具**力的场面,十分考验刘邦控制情绪的能力。那些经不起**、爱慕虚荣的领袖,很容易会倒在这种扑面而来的赞誉和掌声之中。
萧何这时扮演了一个告诫者的角色,他劝刘邦不要接受,以充分表示爱民和不扰民的决心。他认为,秦朝的百姓会因此更加感激他的恩德,都希望刘邦来当秦王。老子说的“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的道理,的确被刘邦集团发挥得淋漓尽致啊。
“主公,既然要塑造形象,就要做到底,否则前功尽弃。”
刘邦点头说:“这是自然!”
于是,他抚慰前来劳军的关中地区的秦人代表说:“我们军队的精粮是很多的,若不缺乏,绝不劳民,你们还是自己好好保存起来吧!”
秦民这下更加确信,沛公真是一位言行统一的大人物!因而更感其恩德,唯恐刘邦不为秦王,盼他别走。
如此一来,刘邦大捞民心,初步在关中确立了一个很不错的形象。同时,也这给项羽挖了一个大坑:将来你来了,治理得好,是刘邦的功劳;治理得不好,是你项羽无能!反而让秦民更加怀念刘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