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鹿为马——秦廷的内乱(1 / 1)

谋天下:刘邦篇 高原 1739 字 2个月前

李斯被处死以后,赵高晋升为了丞相,称为中丞相,同时在朝廷和禁中掌握生杀大权。因为扶胡亥登基有功,加上胡亥从小就是他带大的,是有私人感情的,所以二世皇帝对他极为信任,所有的大权都让他掌握在了手中。

从小便被割除**入宫,以服侍和讨好别人为工作,赵高的心理上长期的没有了自我价值,所以非常的不平衡及不安。掌权以后,他的内心里永远无法相信百官真的会心服于他。由于年轻时他精通于刑名,是干刑狱工作的,很了解秦法,因此他希望能通过自己职位上的权利,通过恐吓的手段来要求群臣畏惧和服从于他。

他希望群臣都知道,法律必须是赵高认同的才算数,赵高便是法律。现在的保身之道不是不触犯法律,而是要讨好、奉承赵高。只要赵高同意,即使犯法也没关系,反之,就算依法行事,得罪了赵高照样是犯法。

他苦心积虑,通过各种暗示方法,让群臣了解他的期待和希望,但他依旧不放心,仍然无法确定朝廷上的百官是不是全部害怕、完全听从他。

因此,他想要进行一项测试。终于,他想到了一个非常疯狂的方法。

胡亥很少上朝,但为证实一下自己的测试,赵高特别告诉胡亥有人要送他一匹千里马,胡亥自然很高兴地接受这个献礼。

但皇帝万万想不到的是,出现在朝廷上的却是一头鹿。胡亥以为赵高在跟他开玩笑,便笑着说道:“丞相,这明明是鹿呀!你在开什么玩笑?嘛!”

赵高故意摇头不吱声。

胡亥于是就询问左右:“告诉朕,你们看到的是鹿还是马?”

有的人不敢回答。

有的人不想回答。

有的人则在观察。

那些平常便较奉承赵高的,都开始起哄,表示这就是一匹马。

当然,也有一些较为正直的或较少有危机意识的官员,非常气愤地表示,这是一只鹿,怎么可能是马呢?

事后,赵高将这些指证是鹿的臣属统统绳之以法,让群臣今后无论对错,都再也不敢和他有不同意见。

表面上,赵高赢得了这回合测试。但当这些消息传到外围守将的耳朵中时,却引起了守将广泛的不安和愤怒。秦军各级将领,本就由于赵高怂恿二世皇帝杀了蒙氏兄弟而倍感寒心,现在则对朝廷更加怀有二心了。毕竟,一个人无论再怎么忠君爱国,也还是要为自己的前途着想的;一旦朝廷昏庸到了这种地步,再想得到军队的忠心就很难了。刘邦西征路线上的秦国守将之所以迅速瓦解,很大程度上是受这个事件的影响。

要命的是,连秦国的最后希望——章邯军团也受到了影响。

当章邯所向披靡、连战皆捷时,朝廷为了奖励他,特意派遣了都尉董翳和长史司马欣前来帮助。司马欣曾经帮助项梁躲避牢狱之灾,这人思虑周密,是章邯非常好的助手。

章邯对赵高的夺权一向抱着不理不睬的态度,因为他认为军人应保持中立且以战事为重。但司马欣则不同,强烈的正义感,忧患意识,使他对朝廷的变端也抱持强烈关心的态度,同时也对赵高深恶痛绝。

司马欣擅长于搜集情报,进行作战分析,对章邯的战术策略拟定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因此章邯相当地倚重司马欣。当然,反过来,司马欣对咸阳城内的情报也很有兴趣,于是他也布置了不少眼线,来专门调查赵高的行为,并经常主动把赵高的行为透露给章邯。

章邯对这种逾矩的作风虽然非常不高兴,但司马欣有正义感又负责任,章邯也不便表示严厉制止。

不过,当章邯听到指鹿为马的事件时,也忍不住心惊胆战,为了不打击将士们的士气,他告诫司马欣绝不可将这种消息透露给前线将士。

不久,便发生了巨鹿大败的事件。

章邯几乎不敢相信楚军会这么快就攻打了过来,因为所有情报都显示楚国的宋义不敢挥军渡河,并且貌似在期待齐国出兵协助。而对于项羽,章邯只知道他年龄三十岁不到,是项梁的侄儿,是个猛将,但绝非统帅之才,所以从未把他当敌手看待。

因此,当战果报来时,章邯无法相信自己看到的一切:智将王离被捕,猛将苏角和老将涉闲或被杀,或战败自杀。

但他也相信,司马欣的情报绝不会错误。于是,章邯马上冷静了下来,他告诉司马欣一定得立刻补充兵力。

“我们的人马太少了,如果不能迅速补充兵员,就没有办法击败项?羽。”

司马欣表示赞同,章邯于是指示他赶向咸阳请求增援,董翳则立刻前往巨鹿附近收编溃败的残军。

由于事态紧急,司马欣在率领小队人马就火速奔向咸阳城。

回到家中,司马欣换过朝服,就立刻准备上殿晋见胡亥。但侍卫却说,必须先转报赵高,司马欣心中大叫不好,但由于任务太重要,只得传?报。

他在皇宫外的司马门等了三天,见不到赵高,担心事情有变,便立刻回府探听情报。

咸阳城的眼线告诉他,赵高已经向胡亥参奏章邯等人剿贼不利,准备对他们治以重罪。

司马欣大吃一惊,立刻只身返回前线大本营。他害怕赵高派人追捕,不敢走原来路线。赵高果然派人追杀,由于找不到司马欣踪影,只好放弃?了。

他回营后,立刻向章邯报告:“赵高现在已经完全掌握住了朝廷和禁宫,文武大臣谁也见不到皇上,只好全部逢迎他。而如今在前线的将士们,即使战胜,也不会有什么功劳可言,万一战败,只有死路一条。将军一向对政治中立,但这次请将军您一定要三思呀。”

章邯对于司马欣的遭遇自然也是完全相信的,看在眼中,痛在心中。他陷入了沉思,在如此不堪的情况下,再为秦国效死忠,对自己和军团将士们到底有没有好处呢?又值得吗?

这时候,他接到了赵国大将陈余的招降书。

陈余自从和“好兄弟”张耳闹翻后,努力全没了结果,成了“跑单帮”,因此他有意投奔项羽。但他和项羽全无交情,而且在楚阵营中也没什么朋友。幸好他长年作说客,对当前的情势还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他主动求见项羽,并提出了向章邯劝降的计划。

其实项羽对和章邯和谈之事兴趣也不大,也不喜欢像陈余这种光说不练的说客,他倒宁愿在战场上和章邯决一死战。

这就是项羽的作风,他喜欢靠战争解决一切问题,“为什么要劝降?我把他打败不就完了吗?”刘邦的思维则是:“为什么要打仗?我们坐下来先谈谈不行吗?谈不拢再打嘛!”

但章邯坚守在棘原的战术,却使得项羽毫无办法。再加上收编降军和其他诸侯军后,项羽的军团已经超过了四十余万,对粮草的消耗量是非常惊人的。负责补给的范增也为此头痛不已,一再向项羽提出警告,要不想让军队本身陷入危机,必须速战速决。

刘邦的西征军团已接近武关的消息,也让项羽非常心焦,而自己离函谷关还有段不小的距离呢。项羽不得不考虑到,一旦刘邦先行入关会引发的后果。

范增派在咸阳城的间谍,这时传回了赵高已经和司马欣闹翻的消息。

“章邯现在一定陷入进退两难的情势,这时候招降他,比较容易产生效果!”

范增也提出招降的建议。不过,项羽仍不太愿意。于是范增提出用陈余的名义去招降,然后见机行事。

招降书很快就送到了章邯面前,章邯其实也很讨厌像陈余这种说客,但却很难对其议论提出反驳。司马欣则一再要求章邯三思,而且考虑到自己和项家有些渊源,说不定能在中间帮上一些忙。

“将军,我可以派人代为联系。”

但章邯表示如果项羽有心招降,就应该自己写信,而陈余能不能代表项羽都不一定呢,何况自己和陈余素不相识,这封招降书的价值和真实性都不得不令人怀疑。

于是司马欣建议,由自己暗中派遣私人代表过去同项羽商定和谈之时间。但项羽以无章邯委派的理由不同意约谈,并且立刻派蒲将军攻击漳南的章邯前线守军。守军敌不过,只有撤退。项羽更乘机发动主力在汗水上游攻击秦军卫戍军团,再度将秦军打败。

章邯因为秦军已经丧失战斗意志,也不愿再有无谓伤亡,于是主动向项羽表示约定和谈。

项羽召开了楚军将领的阵前会议,会议一致同意接受章邯的投降。于是项羽便正式派使者和章邯约于洹水南岸。

和盟之时,项羽因为非常欣赏章邯的英勇和谋略,所以并不把他当战败的将军看,反而用同盟军的礼仪对待他,这让章邯非常的感动,当场就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并说自己是为赵高所逼迫,不得不投降。

项羽听了频频点头叹息,表示同意章邯的看法,并且马上封章邯为雍王,留在楚营中一起商量军中大事。

因为项羽一向对勇猛负责的人特别尊重,所以他对章邯的特殊礼遇,应出自于他的真性情。这是他同“轻慢辱人”、待人喜欢随随便便的刘邦比起来的一个很大的优点。然而他也害怕章邯在秦军中的声望,为了让强大的秦军群龙无首,留章邯在楚营之中,使秦军不致于对楚军再产生威?胁。

然后,项羽命令司马欣为上将军,统率秦国军队同时配合领导楚国的先锋军,疾奔函谷关。

章邯举军投降,项羽军团声势大振,项羽也不再有任何阻碍,率军火速直逼函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