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兄弟的肩膀上(1 / 1)

谋天下:刘邦篇 高原 1458 字 2个月前

在他的这个团队中,已经有了萧何、周勃、夏侯婴、灌婴、曹参、王陵和樊哙等几名非常关键的重要人物。通过几年的协作,刘邦的人脉力量,初步地开始展示价值。县令对他也越来越信任。

除了萧何与樊哙之外,其他的几个人物也非同小可,比如夏侯婴。我们知道,这个家族的势力一直到了东汉末年仍然十分强大,皆因为在汉帝国的建立过程中,夏侯家族为老刘家的天下出了大力,因此世代封侯,拱卫汉室。

夏侯婴和刘邦也是同乡,刘邦当亭长时,他是沛县的厩司御,也就是县政府车队的车夫,公车司机,经常接送往来的官员和重要客人,传递文件。工作需要,他与刘邦往来较频,两人意气相投,就成了朋友。后来夏侯婴晋升为县政府的小吏,进了萧何等人的圈子,与刘邦也就更熟了。

两人还发生过一次误伤事件。有一次,刘邦与他练剑,不小心伤到了夏侯婴,被人举报了。按照秦律,官吏伤人追究更严,就算你俩是游戏也不行。在法庭上,刘邦不承认自己伤了小夏,小夏当然也一口否认老刘伤了自己。两人很团结,守口如瓶。虽然上面派下来的调查人员用鞭子把夏侯婴抽了个半死,还在号子里关了好几个月,最终也没能审出真相。

老刘和小夏最后都脱了罪责,经此一事,二人就成为了生死之交。

刘邦起兵后,夏侯婴随同一起造反,始终跟在刘邦左右,是他的专用司机,替他驾车——比如刘邦千里迢迢跑进韩信军营夺了他的兵权,当时驾车的就是夏侯婴,可见他在老刘心目中的位置。后来他被封为昭平侯,做了汉帝国的交通部部长——太仆一职,位列九卿,世代尊荣。但是夏侯婴对此并不在乎。

他每次见到刘邦,都会热泪盈眶地说:“陛下,我还是怀念给你开车的日子啊!”

刘邦听了,十分感动,对他也更加信任。

曹参作为萧何死前指名推荐的接任丞相,其地位当然也不可小视。他也是沛县之人,同乡中的一员。曾经做过狱掾,就是监狱管理人员,与萧何、刘邦堪称铁三角关系。史书说他们几人“居县为豪吏矣”,就是指他们有权有势,形成了一个牢固的关系网,成为了当地很强的势力。

在建立汉帝国的过程中,曹参深受重用,功劳极大。人们多认为他是首功之臣,功在萧何之上。只不过,由于刘邦对萧何的偏爱,才排在了萧何之后。为了这事,曹萧二人的心里都不舒服,算是一个小小的过节。

到萧何死时,曹参正在外地,是封国齐国的丞相。听到这个消息,曹参马上说:“赶紧给我收拾行装,我得赶回长安,因为我要当中央的丞相了。”仆人小声议论:“咱们老爷是说梦话吧,萧丞相与老爷素有过节,怎会将相位让于他呢?”

曹参听了,不以为然,只说:“过几天你们就知道了。”

果然,萧何临死前向皇帝推荐的自己的继承人,就是曹参。这说明,两人虽在功劳的大小上有所分岐和争端,但在大事上,一点都不糊涂。

周勃的祖上是河南人,后来才搬到了沛地。他年轻时靠编织蚕具为生,卖不了几个钱,就兼职干点吹鼓手的工作。不要误会,这个吹鼓手不是去给人当网络炒手,而是给那些有红白之事的人家吹吹打打,算是一个业余的音乐家。

他还参加过军,当过弓手。所以在射箭方面,他是很有资历的,射得又远又准,另外军事素质也极强,有勇有谋。随刘邦起兵反秦后,他南征北战,立下大功;汉朝建立后,他又率军平定诸王之乱,替刘邦干掉想叛乱的功臣,战功赫赫。

刘邦对周勃的评价是:“安刘氏者必勃也。”后来的事实印证了刘邦的眼光,周勃为人朴实忠厚,正直无私,从不谋取私利,作战勇猛,又颇具谋略,是十分值得信任的军事统帅。当然,周勃也有缺点,这个缺点和刘邦一样,就是不喜欢文人,最烦儒生讲话时绕来绕去。每次跟知识分子讨论问题,周勃总是先对他们丑话说在前:“有屁快话,有话直说,不要绕弯子!”

周勃病死后,谥号武侯。他的儿子周亚夫继承其爵位,被封为条侯。周勃的这个儿子也是历史上很有名的三军统帅,治军严明,作战勇敢。后来在汉景帝时期,周亚夫承受重任,领军出征,平定了史上有名的“七王之乱”。

任敖是刘邦在亭长任上的另一个深交。他当时和曹参一样,也在监狱任职,属于刑事系统的公务员。这个人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义重云天。不但讲义气,他的脾气还很大。刘邦后来亡命山中时,吕雉被官府叫去问话,还被关进狱中,受到了很不好的待遇。这个很显然,作为一个年轻女人,被关进监狱会受到什么待遇?想必没少有人去进行骚扰。任敖知道后,大怒,上去就把主持这个案件的狱吏打伤了。

为保护大哥的女人,他义不容辞,不惜犯下刑事案件。可见他的忠?义。

起兵后,任敖马上响应入伙。后来他被封为广阿侯,做了上党郡守,就是上党郡这个地方的首长。刘邦死后,吕后当政,又任命他为御史大夫,相当于副首相,让他主持帝国的司法政务。对他来说,这是吕后对当初狱中相救之恩的回报。

王陵这个人,格外值得一提,因为在刘邦这些同乡起兵的兄弟朋友中,他是比较特殊的。首先,他的身份地位比较高,家庭背景很牛,远非萧何、刘邦等人的家庭可比。王陵又喜欢意气用事,说话不会拐弯,总喜欢说实话,所以名气很大,对刘邦的态度也不怎么样。他的年龄比刘邦小,但刘邦却拿他当大哥,以兄长的礼节对待他。这充分说明了刘邦的器量之大。但是,王陵一点不买账。他瞧不起刘邦,也不想跟着他干。

所以,刘邦率军攻入咸阳时,王陵的心理很失衡,于是自己聚集了几千人马,跑到南阳,拒绝刘邦的邀请,就为了证明自己比刘邦强。

其次,王陵后来投入刘邦的阵营,和项羽有关,算是又一位被项羽逼走的豪杰(另一位是韩信)。当楚汉相争的局面形成时,王陵还在外面坐拥人马观望,项羽就盯上了他,派人把他的母亲绑架过来,好吃好喝地养着,希望她劝降王陵。

王陵听说后,派人来看望母亲。王母是个很刚烈的女人,对来人说了这么一段话:“虽然我儿子不服气汉王,但在我看来,将来能得天下的一定是汉王刘邦。请你们替我转告王陵,不要犹豫了,赶紧去效忠汉王,千万不要因为我而犹豫不决。为了让我儿速速决断,我这就去死!”

说完,王母就用一把剑自己抹了脖子。

这个不幸的悲剧发生后,项羽的处置十分不当。他的表现不是悲伤,而是愤怒。项羽传达了一个命令:“把这个老太太的尸体扔进大锅,给我煮了!”

王陵得知消息,差点疯了。他拔剑乱舞,指天发誓:“天必助我,灭你项羽!”立刻宣布,投身于刘邦,铁心跟着这位以前自己瞧不起的老乡干革命。刘邦对他相当重用。建国后,王陵被封为安国侯,成为刘邦临死之前的托孤大臣之一。到汉惠帝时,王陵还接替曹参做了帝国的右丞相。

这些人,还在沛县混的时候,又有几个人看得上他们呢?似乎没什么人觉得他们有出将入相之才,有治国平天下的能耐。但是刘邦就能与他们结交,通过自己的努力,与这些不同性格、才华迥异的各型人才建立稳固的关系,建成一个强有力的圈子。

这就是寻找和编织人脉网的能力。一个本身就富有潜质的人,如果有人赏识、举荐、提拔和栽培他,要比一切全靠自己努力向上爬来得轻松、迅捷而且有效果。同样的才能,同样的一个人,面临相同的情况,但却遇到了不同的老板,不同的人脉,往往就产生了不同的结果,甚至是悬殊很大的结局。这就是有没有人脉推荐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