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不可能存在两个相同的人。
所以,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别强求,心与心之间的默契,别要求。真正懂你的人,无须多言,无法理解你的人,依然无须多言。
两年前,他与她偶然相逢,一瞬间对上了眼。
“你平时都喜欢做什么?”她问。
“看书,你呢?”他说。
“真的吗?我也是。你喜欢看什么书?”
“《红楼梦》”
“这么巧?我也是!”
他们倾心交谈着,有些相见恨晚。
两年后,他们来到相识的地方,昏暗的路灯把背对背的影子拉得很长。
“你怎样看待林黛玉这个人?”这次是他问。
“她很纯净,有才情,对爱情忠贞不渝。”这次她回答。
“可她小气、矫情,对人太苛刻。”
??“你真是这样认为的吗?”
“是的。”他很认真地回答。
两个身影各自前行,昏暗的灯光下,他们的距离越来越远。
红尘多变,每一天都有人各奔东西。所谓恋人,所谓朋友,一句再见,也许就是再也不见。也许你与他,就像不同时区的钟,看上去每天在一起滴滴答答,其实各行其是。你跟随不了他的时区,他就共鸣不了你的分秒。想要同步,只有改变。
然而,迎合别人对自己的期望,等于放弃自己的人生!我们是自己人生的主角,不是别人生命里的配角。
所以,做你自己,他不懂你,你别强求。
02
高适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假的!人海茫茫,众生万象,寻找知己,犹如大海捞针。俞伯牙如此优秀,知音者唯钟子期一人而已。所以别巴望别人对你多么善解人意,一个人连完整理解自己都不是件容易事儿。
辛夷坞讲:“我们的心,我们的肉长在各人自己身上,酸甜苦辣,自己尝的味道只有自己明白,别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别要求别人懂你的感受,叫得再大声也是白费功夫。”
深以为然。人与人之间,懂了就是懂了,不懂,你费尽唇舌,还是不懂。所以,别人不懂,不要强求。不是为了显示自己多么佛系,只是每个人都应该明白,世上鲜有感同身受这回事,往往都是各有所思。这才是事情的真相。
法国名著《小王子》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共同患难的飞机师、小王子二人成了至交好友,飞机师为小王子画了一只羊,小王子来自外星球,因而天真地以为这只羊会吃掉他心爱的玫瑰花。他问飞机师,玫瑰花的刺有什么用。
飞机师正忙着修飞机,对于小王子这个白痴问题有点忍无可忍,极不耐烦地说:“一点用都没有,你别烦我。”
小王子失望极了,玫瑰花是他来到这个星球以后遇到的最美丽的事物,它的安危是他最在意的事情,可他在这个星球唯一的朋友却漠不关心。
于是他说:“要是绵羊把这朵花儿吃掉了,那就像满天的星星一下子都熄灭了一样,这难道不重要吗!”
其实,有些事情,对你而言是璀璨耀眼的星星,但对别人而言,它就只是星星。
你的一些个性、真实的行为,在不懂你的人眼里,往往被赋予了另类的意味。
比如文艺:有个朋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赞他文艺,他反而嗤之以鼻,他说,别用“文艺”这个字眼形容我!
在很多人看来,“文艺”似乎就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代名词,说谁文艺,仿佛就是在讽刺。
可是,文艺有罪吗?文艺就意味着精神世界不麻木,生活态度不腐朽,真正文艺的人,总能散发不一样的**和能量。
所以如果你文艺,你大可不必在意别人的冷嘲热讽,更不必因为别人的不解放弃文艺,我自文艺,与他人何干?
又比如真诚。当你尽诚竭节,却往往被人当异类看待。似乎你太真了,反而做作了;你和大家一起假了,才显得和谐而真实。
可是,真诚很无辜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真诚反而需要付出代价了?那么,难道你就不真诚了吗?
尽管可能不被理解,但你真实地做自己就好了,不必要求别人都懂你,也不必为从众改变自己。
03
当然,能够赢得别人的理解是好事。可是,你无法做到在所有时刻得到所有人的理解。所以当你产生某个想法,想要做些自己觉得很有意义的事情时,你不必指望有多少人支持,听从自己的内心,做自己觉得该做的事情吧。
这个人从小就很孤独,别人说,这个孩子清高。是不是清高当时他不知道,他只知道自己很喜欢画画,却并不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
高考填志愿时,他想报考美术学院,父母坚决反对。他也不跟父母吵,只是说:“如果理工科能画画,我就念。”原本只是抗议性的推脱,没想到父母真找到了可以画画的理工专业,叫“建筑系”。
大学毕业以后,他被分配到浙江美院,本想从事建筑教育工作,但发现当时的艺术界在建筑方面是一片空白。为了生存,他前往浙江美院下属公司工作。30岁之前结了婚,工作稳定,一切都依照着父母的期望有序进行。但他总感觉辜负了自己,似乎有另一个他在那里冷冷地看着。硬撑了几年,他终于在家人的不解和反对中选择了辞职。
十年后,曾经和他共事的那些建筑师,不少人都成了富翁,而他似乎被时代隔离了,过起了隐士一般的生活。但他从来未曾放弃对于建筑艺术的思考。几乎不做商业项目,不喜欢地标性建筑,在建筑设计产业化的当代,他始终与主流保持一定距离,这使他备受质疑。
虽然对于建筑艺术的执着令他被别人排斥,但他宁愿静守着自己的信念。“我要一个人默默行走,看看能够走多远。”他一直在另类坚持着,“我的原则是改造后,建筑会对你微笑。”
他叫王澍,是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建筑学学科带头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2012年,他用自己的“另类建筑”摘下了“普利兹克建筑奖”。这个分量等同于“诺贝尔”的国际建筑奖项,首次落到了中国人手中。
《时代》杂志发布2013年度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名单,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入选。
众人皆入梦,唯我独向隅!
究竟是我与别人不合拍,还是别人与我不合拍?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与自己的所做是否合拍。
有时候,你的坚持不被别人理解,并不能说明你的想法有误。鸟中有鹏,鱼中有鲲。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燕雀安知大鹏之志?鲲从昆仑发,午达渤海湾,夜停孟诸湖,浅水鱼虾又怎知鲲鱼心中的江阔海深?如王澍,其思想和行为都超出于一般人之上,那些寻常人又如何理解他的所作所为呢?
那么,你又何须去在意别人是否理解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