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提倡“克己复礼”,意思就是说要克制自己,践行礼仪。这种理念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很多人在践行这一理念的时候,却把握不好一个“度”,以至于形成了一种中国人非常典型的“疾病”:喜好自我批评,习惯对自我进行过度苛责。
从小,父辈就教育我们,要学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自己要求要严格,对别人则应该宽容。这种教育导致的极端结果就是,很多人因为把握不好“严”与“宽”的度,而不把自己当“人”来看,形成一种极为可怕的“圣母”或“圣父”情结,为了彰显自己的“高尚”,对他人展现出无比的“仁慈”,对自己则无底线地苛责。
比如朋友和你翻脸,首先想到的是,我哪里没有做好,是不是做错什么事情惹对方生气了;伴侣出轨,首先想到的是,我是不是不够好,所以留不住对方的心;孩子没出息,首先想到的是,是不是因为我没本事,不能给他提供更好的条件,所以他才变成现在这样。
懂得自我反省确实是一种优良品质,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错误的发生都应该由你来背负责任。或许你确实曾因处事不当而让朋友感到不开心,但轻易放弃友谊的他难道不该背负责任吗?或许你确实有些“作”,让伴侣感到厌倦和疲惫,但轻易就背叛感情的他难道不该被苛责吗?或许你确实没有能力为你的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但自己都不懂努力的他就一点儿错都没有吗?你能自我反省这非常棒,但你绝不该把对方应该背负的责任也自作主张地扛在自己肩上。
02
有一对恋人,他们在同一天写下了日记是这样。
女孩的日记:
我好像惹他生气了,可我不知道该怎样弥补,或许我就要失去他了,天哪,我真是太后悔了。
本来我们约好了晚上六点要一起去那间新开的餐厅吃饭,但白天我和闺蜜出去逛街,没留意时间,结果迟到了半小时。从那时候开始,他脸色就一直不好,也不怎么理睬我,他一定是从那时开始就生气了。
我主动为迟到的事情向他道歉,他嘴上说没关系,但依旧是一副无精打采、心不在焉的样子。我问他究竟怎么了,是不是还在生我的气,可他却说一切都和我无关。天哪,怎么可能无关呢?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告诉他我爱他,可他却一点儿反应也没有,以前他都会告诉我他也爱我的,天哪,难道他已经厌倦了我,决定要分手了吗?
我本来想和他谈一谈,但一整个晚上他都沉默寡言,心里像是装着什么事,晚上也很早就上床睡觉了。他到底在想什么?再这样下去我要疯了!难道除了约会迟到之外,我还做了什么事情惹他生气了吗?是因为昨天他没洗袜子我就骂了他?还是因为前天我心情不好所以和他说话时候的态度不太好……
男孩的日记:
啊,抓狂!意大利居然输了!
拥有一个过度敏感,遇事总喜欢自我苛责的恋人是件很可怕的事情,你几乎不能在对方面前出现任何情绪波动,否则对方会把一切都归咎于自己身上,即便你告诉对方—亲爱的,这和你无关—你也根本无法阻止对方无底线地自我责备的脑回路。
一个动辄就喜欢责备别人的人是令人厌恶的,但同样,一个动辄就喜欢自我责备,一遇到事情就认为是自己犯了错误,做错事情的人,同样也是令人厌恶的。
毕竟有的事情真的和你无关,别让已经很烦躁的我还浪费时间和精力再去开导你了吧!
03
人生会发生很多不幸的事情,而这些不幸事件中,有很多其实都不是你的错。
在电视剧《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任泉所饰演的哥哥在多年之后再次见到母亲,他问母亲,为什么当年选择带走了弟弟,却把自己丢下了。母亲回答他说,是因为当年弟弟年纪比较小。听到母亲的回答,哥哥痛苦地说道:“一直以来我都以为是自己有什么做得不好,所以妈妈才带走弟弟,而不带我,虽然我也曾说服过自己是因为弟弟年纪小,但一直都不敢肯定,直到今天听到妈妈亲口这么说,我才敢相信。”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这样的问题:对他人的反应过度敏感,无底线自责。一遭遇什么不如意的事情,就会下意识地自我反省,把责任往自己身上带。但事实上,很多时候,你只是一个运气不好的受害者罢了。
在犯错之后懂得自责的人才是能够背负责任的人,但过度自责却是一种病态,会让人陷入沮丧、悔恨、绝望与痛苦等不良情绪之中无法自拔,对身心健康都会造成极大的伤害。
一个人如果总是习惯自我苛责,那么说明这个人对自己是极端不满的,对于这样一个人来说,自责已经不再是美德,而是一种病态了。一旦养成自责的习惯,那么就很容易滋生自卑感和不安全感,从而沉溺在无法胜任任何事情的负性体验中,自我苛责的恶性循环就是这样形成的。
所以,别再随随便便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了,你所遭遇的不幸都不是你的错,至少不全是你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