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位做汽车销售的朋友小何,起初我只是在他手里提了一台大众车,然后觉得这个小伙子非常聪明,做事热情周到,是个可靠的人,后来就推荐几位朋友去找他买车,然后就成了朋友。
因为我和身边的许多朋友都开大众车,所以与这个小伙子打交道越来越多,私底下了解也越来越深。我曾跟他透露过想要换一台大一点的SUV来开,小何说:“放心,到时候我一定帮你参谋。”
2017年夏天的时候,我妹夫想要买一台大众SUV,但是他这个人不怎么懂车,于是我就打电话把基本要求告诉了小何,小何也没多问,当即推荐了一款车型,说以他多年来对大众车的了解,绝对可以满足我说的那几点要求。
后来提车的时候,妹夫有事情不能去,也是我带着妹妹去提的,小何自然是把这事儿办得相当圆满,我和妹妹都非常满意。
又过了两个月,我又带另一位朋友去小何店里看车。让我十分意外的是,他所在的4S店里竟然摆着一台崭新的奔驰SUV。我仔细一看,竟然跟我一个月前刚刚提的那台车一模一样,连配置都相同!
我十分诧异,问小何:“怎么你们这里也卖奔驰吗?”
小何说:“是呀,签约半年了,只是总部一直计划盘下对面的店来单独展示奔驰,所以一直没有放样车,不过是一直在卖的。”
“唉!你早说啊,我不是跟你说过打算换台大点的SUV嘛!我想换的就是这台!”
“啊?我还以为上次你提的那台大众就是你要换的……那现在……”小何十分意外和不好意思,有些局促起来。
“晚了,我在另一家奔驰4S店已经提车一个月了。当时因为没有熟人,提车提得还不怎么愉快。”我十分惋惜,毕竟跟小何合作久了,还是希望在熟人这里买。
“唉,我就一门心思地认为上次你来提车是你要换车,连推荐型号都是根据你的爱好推荐的,唉,都怪我自作聪明了。”
我之所以提到这件事,主要是想说,平日里我们在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犯自作聪明的错,否则就会给自己带来这样或者那样的损失或遗憾。
人心最复杂,哪怕你与一个人朝夕相对数十年,也不意味着你就能完全看透这个人。因为人一直是在发展变化的,每天的所见所闻都会对我们的思想及行为造成影响。因此,不要试图去给一个人下定论—很多时候,当你以为你“了解”了一切的时候,或许正在远离真相。
每个人都希望别人眼里的自己是聪明的、有能力的、优秀的,因此常常会为了塑造这样的形象而特意做出一些事情来“表现”自己。但其实,很多人都不明白,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聪明,以至于聪明反被聪明误,做出不少适得其反的事情。
其实,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适当地表现出一点儿“愚钝”,往往比一味地追求“聪明”更能给人留下好的印象。要知道,人天生就拥有表达欲,渴望得到表现的机会,获得他人的认同和赞美。你有这样的需求,别人同样有。
因此,懂得留一些聪明的机会给别人,反而会为你赢得更多的好感度,同时也规避了“自作聪明”的风险。
我所在的这座大厦,从16楼到18楼是同一家企业,是行业内顶尖的那种大企业。我经常在电梯里遇到他们公司的领导和职员,其中有一个小伙子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我经常在电梯里碰到这个小伙子,虽然不认识,但是我留意到他大概是三个月之前入职的,看起来像是大学刚毕业,是收发员之类的职务,因为总是见他跑上跑下送文件。不过,前几天我看到他的时候,他已经换了制服,有了胸牌,写着经理助理之类的职务,不再送文件了。
按理说新入职的毕业生,没理由升职这么快,但是我却一点都不意外,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年轻人非常聪明,他进公司不到一个星期,就能在电梯里喊出每一个同事的姓名和职务。
不过,我对他升职并不感到意外,这是因为另一个细节。正是这个细节,让我觉得这个年轻人大智若愚,前途不可限量。
那是一天上午,我下楼有事情,回来时刚好在电梯里碰到他,当时他还是收发员,拿着东西,可能是刚刚外出了一趟。电梯就要关门的时候,又进来了一个人,我一看,这是楼上那家大企业的高层领导,我就暗中盯着那个小伙子,想看看他在领导面前怎么表现。
这个小伙子果然第一时间认出了领导,马上就开口问好,然后肯定是要替领导按电梯楼层的。这个时候,他又问了一个让我意外的问题,他问道:“赵总您好,请问您是要到18楼吗?”
这位赵总当时有点不高兴,便反问道:“你天天跑我办公室,难道你还不清楚我的办公室在几楼吗?”
年轻人回答说:“我知道您的办公室在18楼,但我并不知道您是打算回办公室,还是要去别的部门办公,所以不能自作主张。”
我当时几乎要为这位年轻人鼓掌了,聪明勤快,却知道藏而不露,懂得谦卑,他这样的人如果不升职就没有天理了。
要知道,聪明人虽然讨人喜欢,但自作聪明的人就极其令人讨厌了。但凡领导,都不会喜欢自己的手下猜度自己的心思,更别说替自己做决定了。
这个年轻人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懂得严防死守自己与领导之间的那条“界限”,哪怕只是像坐电梯这样一件看似无足轻重的小事,他也充分表现出了对领导的尊重和敬畏。这样做,乍一看,可能让人觉得他过于愚钝死板、不懂变通,但实际上,这正是他有智慧的地方。
大智若愚。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收敛锋芒,审时度势。因此,在与人打交道的时候,想要赢得对方的好感,与其总想着表现自己,担负“自作聪明”的风险,倒不如加点儿“愚钝”,把精彩留给对方。要知道,有时候,懂得装笨才是真正的聪明。
我那位卖车的朋友,因为自作聪明而错过一单生意,而这个年轻小伙子,因为懂得“装笨”,很快得到了提拔。聪明的你们,一定也能从中悟出点什么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