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泓是某一美容产品的代理,为了给自己拉来更多的生意,她几乎每天都在忙于参加各种社交宴会,而且极尽所能地去接近别人。只要知道哪位亲朋好友有困难,她就会主动去帮忙,即便有时对方百般推辞,她仍表现得十分热心。
例如,一个平时偶尔有往来的大学朋友婚前意外怀孕了,杨泓得知后比当事人还着急,不停地询问“你到底打算怎么办”,还主动帮对方联系医院;邻居和丈夫正在闹离婚,杨泓每天下班后就前往对方家中劝解……
杨泓这样做本是好意,但当事人不但没有领情,反而抱怨杨泓太过热情,让人很有压力……就这样,周围的亲朋好友,有什么事情也不敢轻易让杨泓知道。杨泓的朋友越来越少,生意并没有多大改观,还一度停滞不前。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要为杨泓喊冤叫屈,如果你也是其中一员的话,你需要好好了解下“人际距离”这一概念。所谓“人际距离”,是指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在大学的人际心理课上,我就了解到“人际距离”分为两种:一种是空间距离,这种距离很容易理解,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两个人相处时身体所保持的一个比较固定、比较平均的距离;另一种是心理距离,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想保留一个相对私人的空间,对外开放的程度取决于彼此之间的认同度有多高,感情有多深。感情越深,我们可以说心理距离越近。
那么,空间距离是否和心理距离有所联系呢?答案是“有”。
据我观察,一般情况下,空间距离越近的两个人,其心理距离也越近。当然,在特殊情况下,空间距离并不能完全衡量心理距离。比如,我们在公交车上的时候,人很多、很挤,每个人的空间距离都很短,时常会有“零距离”接触的情况,但你不能因此就说公交车上紧挨着的两个人感情非常好。但是抛开这些特殊情况不谈,空间距离在一般环境下还是能很直观地反映两个人的心理距离的。
上大学时,我们的心理学导师曾带领我们做过一个试验:
在刚刚打开门的图书馆里,我们几个同学分别进入图书馆找了一本书籍阅读起来。图书馆有的是空位置,但是这时走进来一个陌生人,偏偏在最靠近我们的地方坐下。
我们班上32个同学都进行了测试,结果无一例外:在空旷的图书馆里,没有一位同学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当陌生人坐到我们身边时,绝大部分人会默默地坐到别处,有人则干脆问道:“你想干什么?”
这个试验让我们明白,人和人之间是需要有距离的。距离是藏匿隐私的空间,是进退有余的空间。适当的距离表示尊重和信任,对建立人脉关系至关重要。
何谓适当的距离?这取决于交际双方的亲疏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同,人际距离也应该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你和对方是什么关系,就要保持什么样的距离。
一般来讲,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可分为四个等级。接下来,我将详细地进行说明。
第一等级:亲密距离
亲密距离是指两人的身体很容易接触到的一种距离,范围在15厘米至45厘米,能够清楚地看见对方的表情和眼神,甚至可以紧挨在一起,亲密无间。这一距离体现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适用于情人或夫妻间、父母与子女之间或好朋友之间,只有最亲近的人才允许彼此进入。
如果一个陌生人试图和你保持这样的距离,恐怕你会狠狠地给他一巴掌。
第二等级:朋友距离
这是比亲密距离稍远一点的距离,一般在45厘米至1米之间,相当于两臂的距离,能保证相互之间的亲切握手,友好交谈,但不容易接触到对方的身体,通常熟人、朋友间多采用这种距离。出于动物性的防卫本能,人们往往不能接受一个陌生人在交往时进入这个距离。尤其是两个剑拔弩张的人,一旦有一方进入这个距离之内,就会被对方认为是对自己最大的挑战,很可能激化冲突。
第三等级:社交距离
社交距离的范围比较灵活,近可1米左右,远可3米以上,这体现出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一般适用于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或与个人关系不大的人际交往上。
例如,企业或国家领导人之间的谈判,工作招聘时的面谈,大学生论文答辩等,往往双方之间要间隔一张桌子,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增添一种庄重的气氛。
第四等级:公众距离
公众距离一般都在3米以外,这是人们在公共场合的空间需求,如公园散步、路上行走、剧场前厅等候看演出等。人们完全可以对处于空间的其他人“视而不见”,因为相互之间未必会发生一定的联系。当你试图与别人实现有效交际时,你必须使两个人的距离缩短为社交距离或个人距离。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四种交际距离,其实这也反映了两个人的心理距离。根据这种距离分类,亲人、恋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更近,可以分享较多的事情;同事或者客户,最好保持礼仪距离,工作之外的事情少谈,尤其是个人隐私;陌生人就更要保持安全距离,不要威胁到对方的心理空间。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明白了,热情的杨泓之所以不被大家喜欢,就在于她不能很好地把握心理距离和与之对应的空间距离,没有拿捏好其中的分寸。而这种不恰当的“距离”会给人一种冒犯的感觉,让人在内心不自觉地生出警惕之心、逃避之意,如此便很难与人建立起良好关系。
当然,心理距离也是会发生变化的。初次与人接触时,心理距离肯定比较远,所以也要在空间上留有足够的距离。随着接触的加深,关系的发展,心理距离会越来越近,这时你就需要及时地调整空间距离,才能保证关系的良性发展。但永远不要太近,毕竟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私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