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他“相似”,他会对你更有好感(1 / 1)

有一句话说:“检验友谊的唯一标准,就是两个人凑在一块说别人的坏话。”

这无疑是一种调侃,但客观来说,这句话也确实具有一定道理。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在生活空间、个人偏好、性格、追求上的相似点越多,双方越容易接近,成为朋友的机会就越大。相反,如果对方是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人,就容易产生“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念头,因而有了隔阂,疏了感情。

人之所以更容易与自己相似的人接触,一方面是与观点相似的人共事时,更容易产生共鸣,得到对方的赞许,增加自我正确的安心感;另一方面,相似之人在面对问题时更容易达成一致,减少因观点不同而产生的内耗。可见,这既是一种心理偏好,也是一种出于对现实利益的客观考量。

为此,当你想接近一个人或者了解一个人时,尤其是那些平时比较难接近的人物时,不妨从两个人的共同点做起,好好地“武装”一下自己,创建出和对方相似的特征,进而激发与对方愿意亲近的欲望。

注意,我这样说,不是鼓励你去做一个溜须拍马、善于钻营的人,更不是让你无中生有地迎合别人。每个人都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相处,但依靠假装而建立起的共同点,终究会有戳穿的时候。能够长久留存的东西,必定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

事实上,这世间真正意义上的共同点哪有这么容易,哪怕是一母同胞的双生兄弟,也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的看法和做法都一致,更何况茫茫人海中两个毫无关系的陌生人。我所说的共同点,其实是在某一方面、某些地方有着相似点,能产生情感共鸣罢了。

好在人原本就具有多面性,一个喜欢瑜伽的人,可能也有打拳击的兴趣;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可能也钟爱旅行;一个喜欢喝茶的人,未必就不爱喝酒。要找到一个和自己有七八分相似的人实属不易,但若想找到与自己有两三分相似的人,却并不是什么难事。

一位享受到婚姻幸福的男士说:“我从没有想到妻子竟然也喜欢运动。先前,我总觉得她弱不禁风,人是不错,就是柔弱了点。谁知,接触下来,我发现她也挺爱玩的。每到周末,我们总是相约去爬山、打球、开车兜风,有她相伴,我感觉生活好极了。”

而那位让他倍加欣赏的妻子却说:“说句实在话,当初追他的时候,我可真是吃苦了。这之前我都没怎么运动过。可是,遇到喜欢的人,我也只好投其所好了,没想到,就这样,我们相恋并步入了围城。如今,我也挺喜欢玩的,只要有机会,我俩就到处游玩,很是开心。”

很多时候,唯有投其所好,才能捕获一个人的心。这是欺骗吗?非也,哪怕就这一二分,不也是你的真性情吗?

如果在交际之前,你对交际对象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对方的好恶,那么找到共同点,显然不会是什么难事。如果在交际之前,你对交际对象没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那也不要紧,只要细心留意,通过察言观色,你也总能找到蛛丝马迹,并做出积极反应。

上大学时,我们宿舍有一位“与世隔绝”的舍友,叫大明。大明是一个话不多、内心安静的人。刚开学的时候,由于大家彼此都不熟悉,我们其余三个舍友叽里呱啦地聊个不停,聊各自的家乡、以前的中学等,但是他全程只是在一旁听,看起来十分高冷。

“你的家乡在哪里?”我热情地问道。

当时大明正躺在自己的床铺上看书,似乎不太想聊天的样子,但出于礼貌,还是回答道:“湖南。”

我又接着问道:“那你肯定爱吃辣的吧?我也喜欢。”

“是的”,大明漫不经心地回答。

虽然大明的态度冷淡,但我依旧不死心。我观察到他此刻正在看的书是金庸的武侠小说—《连城诀》,于是接着说道:“你喜欢看武侠小说?我也是!今年暑假我还把《天龙八部》《书剑恩仇录》又看了一遍呢?我特别喜欢金庸的小说,实在是精彩!”

此时,大明明显听得认真了许多,脸上还露出一个很淡的笑容。于是,我开始把话题集中在《连城诀》的故事上:“我上中学时也看过《连城诀》,大体内容已经有些模糊,不过凌霜华毁容以及死去的那段,我真的感动极了,为她和丁典之间的深情感动,也为她对丁典的理解和支持所打动。”

果然,大明一改之前冷淡敷衍的态度,打开话匣子,和我聊了起来。

再后来,我们的感情自然也越来越好。至此,我也明白了,冷漠的人不一定冷漠,可能只是彼此志趣不相投。你要想和对方更“相投”,就要先明白对方心里是怎么想的。一旦建立起共同点或相似点,就找到了进入对方情感堡垒的大门,进而使关系更进一步,产生“惺惺相惜”之感。

说到底,每个人都有被尊重和被认同的心理欲望。当你和别人类似的时候,也就让对方在心理获得了一种被尊重和被认可的感觉。这是获得很强好感和吸引力的方法,也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个永恒原则。这也是我在给销售人员培训时千万次强调要找到与客户的共同点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