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中说:“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则民谨于言而慎于行。”意思是说,君子用语言来引导别人,告诉他们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所以在说话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最终结果,在行动的时候,也一定要考虑到可能引起的后果,这样民众们也才会谨言慎行。
“谨言慎行”,这是无数先贤对我们的劝告。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对此却不以为意,总觉得自己只要不犯什么大过错,没必要时时刻刻都绷得这么“紧”。但事实上,很多时候,人生成败的关键往往就藏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中。在你看来,无关紧要的只言片语,往往是别人认识你的重要依据。
某日在参加一个饭局时,一位同事偶遇故友。那位故友是个十分热情的人,和我们打过招呼之后,便极为自然地坐下了,还和众人一块谈天说地,喝了几巡酒。
在聊天的过程中,同事的这位故友一连提了好几个人名,都是市里有头有脸的人物,如某处的处长、某局的局长、某公司的董事等,言辞之间仿佛与这些人关系甚为亲密。此外,他还讲了几个笑话,把气氛调动得很是火热,丝毫没有身处一群陌生人之中的那种拘谨。
整个过程中,同事的这位故友都没有不当的行为,也没有犯任何错误,但有趣的是,在事后,偶然提及这位故友,除了与他相熟的那位同事之外,其他人对他的印象都不算太好—虚荣、爱显摆、爱出风头,感觉不太靠谱。
我曾私底下询问一个同事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那位同事回答说:“他一再提及那些大人物,好像自己和他们有多熟似的,这不就是在显摆吗?再说了,你瞧瞧那人,一来就喧宾夺主,又是敬酒,又是讲笑话的,实在太爱出风头了。这种人,一看就满嘴‘跑火车’,不靠谱得很!”
当然,这位同事的推论未必就正确,单从这些细枝末节的言谈中,我们未必就真能全面地认识一个人,可那又怎样呢?不管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不是真的“虚荣”“爱显摆”“爱出风头”“不靠谱”,其实都不重要了,因为他的言谈已经给人形成这样的印象,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要缺乏频繁接触并打破这种固有印象的机会,他的这一形象都会“深入人心”。
瞧,这就是谨言慎行的重要性。你嘴里说出的,可不仅仅只是无关紧要的话语,而是别人看到的“你自己”。所以,千万不要小瞧每一句从你口中说出的话语,以及你的每一次举手投足,你的所言所行或许只是随意而已,但在别人的眼里却不只如此,人们对你的认识以及建立的印象,往往正是你的一言一行所决定的。
从理智上来说,很多人其实都明白,人的个性非常复杂,粗鲁的人也会有温柔的一面,马虎的人也会有细致的时候,单单只凭几句话或几面之缘,根本不可能全面地认识一个人。可即便如此,在很多时候,我们却往往更愿意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而非大脑。
更重要的是,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习惯性地通过我们所看到或认识到的某一特质就去给人“打标签”,比如某某很内向,某某做事风风火火,某某不擅长交际等。一旦这种标签被打上去,便会直接影响我们日后与对方交往时的态度。比如,当我们需要找人帮忙照顾孩子时,首先考虑的自然会是那些温柔细致的;而当我们需要找人一块儿干事业的时候,则往往会先考虑那些精明、有决断力的。
当我们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者坏的印象之后,往往会倾向于根据这一印象去推论这个人其他方面的特征,这是非常普遍的。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晕轮效应,也可称为光环效应。从本质上来说,这其实就是一种人们在认知方面的以偏概全。比如陷入恋爱中的人,总会盲目地接纳恋人的一切,爱屋及乌,这也是晕轮效应的一种体现。
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晕轮效应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这一点在面对陌生人时表现得更为显著。我们偶然为之的一言一行,一不留神或许就会成为别人眼中的“晕轮”,就像同事那位表现“过分”的故友一般,他侃侃而谈各种大人物,或许只是想以此来寻找共同话题,未必就存了虚荣炫耀的心思;他抢过话头,讲笑话调节气氛,或许也只是想表现得热情一些,掩盖突兀加入谈话的尴尬,未必就是为了哗众取宠—然而,这其实都不重要,因为作为看客的我们,只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再根据自己的认知进行判断和评价,从而为他打上一个“标签”。至于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真实想法到底是什么,事实上,并没有人会去追根究底。
所以,别小瞧了你说出口的每一句话,也别小瞧了你每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举动,于你而言或许只是随意的言行,却恰恰可能成为别人给你“打标签”的重要依据。人际交往中,还得牢记谨言慎行,别让“晕轮”害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