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东西的时候,我们总喜欢货比三家,选最好的或是性价比最高的。在有选择的情况下,谁会不喜欢更好的东西呢?这几乎是人的一种本能。但在人际交往中,这并非一条“铁律”,人们欣赏优秀的人,但并非每个优秀的人都一定会拥有好人缘。可惜,很多人都不明白这一点,以为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可,被别人接受甚至崇拜,就必须不断凸显自己的优秀和与众不同,殊不知,这样做反而可能让你的人缘越来越差。
我的一位远房亲戚小秦是个很优秀的年轻人,毕业于国内一所知名学府,早在大四实习期间就被一家有名的广告公司“内定”了,完全不曾经历过其他人那种“一毕业就失业”的困窘。
从个人能力上说,小秦确实非常优秀,思维敏捷,善于创新,常常会冒出许多奇思妙想。但是他和公司的大部分同事却相处得不太好,颇有一种不屑与他们为伍的感觉。小秦的大部分同事毕业于普通高校,学历能和他比的,家庭条件不如他,家庭条件比他好的,长相不如他,长相比他好看的,学历又比不过他。因此,小秦一直觉得周围这些同事和他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的人。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小秦平时和同事说话总是不自觉地带着些炫耀,而他的这些同事也都不怎么喜欢这个自视过高的小伙子。
其实,刚去公司的时候,小秦也想过要和同事搞好关系。比如,第一天上班的时候,他就从家里顺便带了两条别人送的好烟去公司,大方地分发给同事一人一包,同事们收了东西,自然也都客气地对小秦一番吹捧,把他夸得飘飘然起来。
心里一得意,小秦就忍不住(左口右得)瑟了,笑眯眯地对众人说:“就这一包,知道外头卖多少吗?一百块!我知道你们平时舍不得花钱,没尝过这味儿吧?以后甭客气,没了管哥们我要,我家还堆着一箱子呢,就这点东西,我还是包得起的!”这话一说出来,大家脸上的笑容都淡下来了,气氛也变得尴尬不已。那之后,不管小秦再带什么东西来公司,同事们也都不肯要了。小秦呢,就觉得同事是在“假清高”、摆谱儿,嘴上不说,心里也对他们越发不满意。
好在小秦这人确实有几把刷子,虽然人缘不好,但工作能力强,经手的几个案子做得都不错,很得老板赏识。为了凸显自己的“优秀”,他越发高调起来。比如,获得公司表彰的时候,他的发言是:“我的成绩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是因为我这个人眼光比较长远,凡事习惯走一步看三步,我认为这一点是很多同事都欠缺的。”大家一块讨论策划方案时,对同事提出的意见,他也常常批评得毫不留情:“你这什么意见,太落后了吧,这都十几年前的东西了,太俗,档次低,一点高级感都没有,你这观念也该更新了,都快跟不上时代了!”
天长日久下来,同事们对小秦越来越反感,就连工作也都不怎么配合了。意识到自己被孤立之后,小秦觉得很委屈,抱怨说:“这些人都太小心眼了,一个个嫉妒我比他们优秀,孤立我,打压我,生怕我出头……”
小秦的抱怨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他为什么不受欢迎?为什么被人孤立?真的是因为他太“优秀”了吗?答案想必大家都已经心中有数了。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身边有像小秦这样一个人,自视甚高,喜欢炫耀,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你会喜欢和他相处吗?恐怕只会嗤之以鼻,敬而远之吧!
从心理上说,炫耀是人的一种本能,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优秀的一面能够被别人知悉,从而获得更多的支持与认可。但需要注意的是,你有这样的心思,别人同样也有这样的心思,你希望做万众瞩目的主角,别人同样也想做受人关注的发光体,没有谁会心甘情愿成为别人的配角、“绿叶”,更不会有人愿意成为烘托你“优秀”的“垫脚石”。
要知道,每个人都有想要获得别人肯定的渴望,都会在与人交往时不自觉地维护自己的形象和尊严。如果你总是显示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甚至为了抬高自己而不自觉地去贬低别人,那么无异于是在伤害他人的自尊和自信。这样一来,别人对你产生心理排斥甚至敌意,也就不足为奇了。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如果你注意观察,一定会发现,那些真正在交际中最受欢迎的人,人缘最好的人,通常都不会表现得太过高调。而那些总是表现得趾高气扬、高人一等的人,不管有多么优秀,通常都不会拥有太好的人缘。
闷声才能发大财,那些真正聪明的人,永远不会炫耀自己的聪明;而那些真正优秀的人,也永远不会将“优秀”挂在嘴边。就像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被世人奉为“智者”的他,在面对他人的赞美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却是:“我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的无知。”伟大的科学家牛顿也总是时时提醒着自己:“我不过是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偶尔高兴地捡到一块美丽的贝壳,但真理的大海我还不曾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