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现在随便找一位美国公民,问美国内战的原因,那么他一定会回答:为了解放奴隶。
真是这样吗?
我们来看看林肯在第一次就职演讲中说过的话:“我从来无意干涉美国现存的奴隶政策,而我自己也没有权力干涉,我也不打算干涉。”
事实上,当内战持续了18个月后,林肯才签发《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这期间,废奴主义者和一些激进分子一直对他施加压力,他们在媒体面前抨击他,在公众场合里斥责他。
还有一次,一个芝加哥的牧师代表团来到白宫,宣称是至圣的上帝要求马上解放奴隶。林肯则告诉他们,如果上帝要插手这件事,可以直接找到司令部,绝不会绕个大圈子将旨意从芝加哥传过来。
霍勒斯·格里利对林肯在废奴这件事上的不作为十分愤怒,他在报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两千万人民的祈祷》的文章,用来攻击林肯,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愤慨之情,占了整整两个版面。林肯对格里利的回复堪称经典,不但言简意赅,而且言辞激愤,令人回味无穷:
这场战争的最高目标并非解放黑奴,也并非废除奴隶制,而在于挽救这个国家的统一。如果没必要解放任何一名奴隶就能拯救联邦,我乐意去解放;如果解放了所有的奴隶就能拯救联邦,我乐意去解放;如果只需解放其中一部分奴隶,也可以拯救联邦,那么我同样乐意为之。我坚信,我为奴隶制和有色人种所做的一切,是在拯救这个濒临分裂的国家;我坚信,我所承受的一切也有助于挽救国家的和平与统一。我认为,我应当尽量少做有损这一伟业的事情,而多做一点儿有利于达成这一伟业的事情。凡被证明是错误的事,我会努力更正;而被证明是真理的观点,我则尽量采纳。今天,我不是以我个人的名义在此发言,而是以总统的职责在这里发言。我常说:这个星球上的所有人都应该是自由的。
林肯的观点是这样的,只有实现了国家统一,才有可能抑制奴隶制的蔓延,直到奴隶制消亡的那一天。但这个国家一旦被摧毁,奴隶制则有可能还要持续好几个世纪。
北方如今仍有4个州还保留着奴隶制,林肯如果过早地签署《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无异于迫使这4个州加入南部邦联,一旦南方的力量得到加强,就是在加速国家分裂。当时,国内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林肯愿意看到上帝和他站在一边,同时也决不放弃肯塔基。所以,林肯总是在小心翼翼地等待时机。
林肯的岳父家就在奴隶制区,他的岳父就是靠买卖奴隶起家的。林肯最亲密的朋友乔舒亚·斯皮德的家里就有不少奴隶。林肯对南方人应该说是持同情态度的,况且作为一名律师,他更尊重法律以及私有财产。他不愿意损害任何一方的利益。
他认为,奴隶制在美国的存在,南北方都有一定的责任,要想废除奴隶制,双方也应当承担同等的职责。在这个理念上,他尽快拟定出一份合乎自己心意的计划。计划是这样的:奴隶主每放弃一名黑奴,就可以得到400美元的补偿,而且解放奴隶的过程可以慢慢进行,一直延续到1900年1月1日。之后,林肯召集南北边境各州代表到白宫议事,商讨他的提议。
林肯对此解释道:“我们为何不把这一改革变得像雨露一样温和呢?它不会分裂和损害任何东西。难道大家不愿意接受它吗?过去从来没有什么事可以带来这么大的好处,这正是上帝的安排,现在正是你们执行这项特权的好时候。否则,你迟早会为自己短浅的目光后悔的。”
??但这个计划被全盘否决了。这让林肯大失所望。
“我必须尽一切力量来保卫联邦,”林肯说,“我不妨坦白告诉所有民众,我将不惜一切手段赢得这场战斗……我认为,现在是时候解放奴隶,并把黑人武装起来投入到战斗当中去了。我别无选择,要么废除奴隶制,要么眼看着国家四分五裂。”
林肯必须马上行动,因为法国和英国正准备承认南部邦联的合法性。这个理由非常简单,以法国为例,拿破仑三世想像叔叔拿破仑·波拿巴那样成为盖世英雄,而且他还想向世界炫耀被誉为世上最美女人的妻子玛丽·欧仁尼的美貌。如今,当他看到美国人正自相残杀,大概已经无心维护“门罗主义”了。于是,他趁机派兵进驻墨西哥,枪杀了好几千名当地土著,独吞了整个国家,墨西哥从此成为法兰西属下的一个帝国,马克西米利安大公就是驻扎那里的第一个王。
拿破仑三世断定,一旦南部邦联获胜,他们一定喜欢现在的墨西哥帝国,但如果北方取胜,美国立刻会介入南美事务,将法国人逐出墨西哥。所以,拿破仑三世十分希望南方各州尽早从合众国中独立出来,为此他乐意伸出援手。
战争刚开始,北方海军就封锁了南方所有的港口,驻军把守着189个码头以及9614英里的海岸线。这在当时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军事拦截。
南方被困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没有办法出口棉花,这样,他们就没有办法采购一切军需和食物。结果,这些南方佬开始煮板栗和棉花籽来代替咖啡;只能熬些黑莓叶和黄樟根代替茶;用墙纸来代替报纸;没有盐巴,就只能就着尘土和着烤肉的油滴一起泡煮,希望能煮出星点儿盐粒。最后,人们甚至用教堂的大钟烧铸大炮,拆卸汽车来拼装装运弹药的船只。
南部邦联根本无暇顾及铁路的运作,更无从购买新设备,境内所有的交通都瘫痪了。这带来了更为严重的后果,佐治亚2美元的谷物,在里士满可以卖到15美元。弗吉尼亚人只能忍饥挨饿。
南方必须采取措施一解燃眉之急。于是,他们宣称,只要拿破仑三世承认南部邦联,并为他们打开一条航道,那么南方就送上价值千万美元的棉花。此外,他们还会给法国工厂下达一系列的订单。
于是,拿破仑三世便说服俄国和英国加盟承认南部邦联。拿破仑三世的鼓动奏效了,英国政府立刻便调整了战略目标。他们可不想美国变得太强大,这让他们眼红。因此,他们巴不得美国分裂,联邦解体,再说,他们的确需要南方的棉花。因为南方的棉花出不来,英国已经倒闭了不少的工厂,百万英国人陷入穷困潦倒,成百上千的人被饿死。无奈之下,他们便四处搜寻食物,甚至找到了世界的另一头——印度和中国。
要得到美国的棉花就只有这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和拿破仑三世一道承认南部邦联的合法性,为他们开拓出一条新航道。
如果真这样做的话,美国将面临怎样的命运呢?南方人得到源源不断的军事上的支持,从此斗志昂扬地为了奴隶制奋战到底。北方人呢?面对新的两组强大无比的敌人,只能坐以待毙吗?
林肯将这一切都分析得十分透彻。最后,他在1862年说道:“我们该出最后一张王牌了。要么大胆改变策略,要么输掉这场比赛。”
对于英国来说,整个美国的殖民地都是从他那儿独立出去的,现在轮到南方殖民地从北方分离出去了,北方正在做着最后的挣扎。对于他们来说,田纳西州和得克萨斯州究竟被华府统治还是被里士满统治,根本没有任何区别。
正像卡莱尔写信给林肯说的那样:“这场战争在我看来愚蠢至极。”
林肯认为,他必须改变欧洲人对这场战争的态度,而且他知道该怎么办。欧洲大约有100万人读过《汤姆叔叔的小屋》,这让他们看到了奴隶制惨绝人寰的一面,他们会为美洲正在蔓延的奴隶制泪流满面和深恶痛绝。
所以林肯认为,一旦他签署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那么欧洲人就会转变对这场战争的态度。本来,这场战争对于他们来讲就无关紧要、毫不相关,因为这是美国的内务。而现在联邦是否解体,却关系着奴隶制是否将走向灭亡。这样一来,欧洲各政府就不敢贸然承认南部邦联,因为公众舆论不允许他们去阻止人类的进步。
所以,1862年7月,林肯决定签署宣言。但当时正值麦克莱伦和波普相继吃败仗的时候,苏厄德认为这不是颁布宣言的最佳时机,他认为,应该等到国军连连战胜的时候再签署宣言。
这话听起来很有道理,所以林肯决定再等一等。果然,两个月后,传来了胜利的喜讯,于是林肯召集内阁,一起讨论这个自《独立宣言》以来最具影响力的文件。
无疑,这是一个庄严的时刻,但林肯却显得没有那么郑重其事。他习惯睡觉前读一会儿阿蒂默斯·沃德的幽默故事,读到精彩片段,他就披上外套,穿越白宫大厅,走到密室,给下属们讲这段笑话。
就在内阁讨论《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前一天,林肯拿到了沃德的最新一卷,其中一则故事十分幽默搞笑,于是他便在开会之前,将故事念给了大家听。标题为“尤蒂奇城的高压暴行”。
一阵爆笑后,林肯脸色一变,严肃而认真地说道:“当叛军还驻扎在弗雷德里克堡时,我就下决心,一旦将他们赶出马里兰州,就发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当然,我只是对自己起誓。现在,叛军已经被逐出马里兰州,也是我兑现承诺的时候了。大家已经看过我起草的文件了,如果谁能提出衷心的建议和忠告,我将不胜感激。我所写下的都代表着我的决心。但可能在细节上,我所用的表达方式上需要做一些修改,我乐意接受大伙儿的建议。”
不一会儿,苏厄德在措辞上提出了一个小小的修改建议;数分钟之后,他又提出第二个措词的修改建议。
于是林肯询问苏厄德,为何不将两个建议同时提出来。苏厄徳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了个故事:在老家印第安纳,一名长工告诉农场主有一头小公牛死了。没过一会儿,长工又来报告说另一头小公牛也死了。
农场主就问他:“你为何不一口气告诉我死了两头牛呢?”
“哦,”长工答道,“我不想一次全告诉你,让你伤心。”
林肯是在1862年9月向内阁提交的宣言草稿,但等到它正式生效已经是1863年1月1日了。在他提交给国会的文件中,有一句伟大而饱含诗意的话——“对于这个星球上最后的希望之所在,我们只有一个选择:神圣地拯救她,或是卑鄙地失去她。”
1863年元旦,林肯几个小时以来,一直同白宫的来访者握手庆祝新年,临近黄昏的时候才得以脱身,然后回办公室准备签署自由宣言。突然,他犹豫了片刻,然后转过身问苏厄徳:“如果奴隶制不是错的,那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任何事情是对的了。我感觉这是我有生以来做得最正确的一件事。从早晨9点我就一直在握手,现在手臂已经发麻了。所有人都在密切关注着这份宣言,如果人们从笔迹上发现我的手在打颤,他们会说‘他有一丝动摇’。”
于是,他坐下来稍作休息后,才缓缓地在文件上签上了自己的姓名——给予那350万的奴隶以自由。
宣言起初并没有被普遍认同。就连林肯最亲密的朋友,也是他最大的支持者奥维尔·H·布朗宁也认为,宣言所促成的唯一影响,就是激怒了南方,让南方人更加团结起来,加速了分裂。
它还引起了军中的一次哗变。许多应征入伍的人信誓旦旦地称自己不会为解放黑人而战死沙场。于是,成千上万的士兵退伍逃跑,而且征兵成了一个大问题。
林肯曾经赖以信任的平民百姓也抛弃了他。在秋季的选举中,就连家乡伊利诺伊州的人都抛弃了共和党。
选举惨败之际,战局也一溃千里。在弗雷德里克堡,伯恩赛德损失了13000人。这类失败已经持续了18个月之久,难道还没有结束吗?全国上下一片哗然,人民绝望了。总统四面受敌,他彻底输了。他任命的将军一个接一个地战败,他的政策无丝毫作用,人民无法再给予他信任了。参议院里的共和党人纷纷站起来叫嚣,要林肯解散内阁,要他滚出白宫。
这是林肯一生中所遭受到的最大的打击。他甚至有点儿自暴自弃了,他说:“他们想赶我走,而我差点儿就随他们去了。”
霍勒斯·格里利则陷于深深的后悔中,后悔自己不该在1860年强迫共和党提名林肯。他说:“这是我一生中所犯的最大错误。”
于是,格里利联合共和党的头目发动了一场运动,逼迫林肯辞职,让副总统哈姆林入主白宫,之后,他们再迫使哈姆林授权罗斯克兰斯为联邦国军的总指挥。
林肯承认:“我站在了毁灭的边缘,甚至连神圣的上帝都在反对我,我眼里看不到一线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