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将难求(1 / 1)

林肯传 戴尔·卡耐基 1816 字 2个月前

在新塞勒姆经营商铺时,林肯明白了一个道理:租一个地方贮存货物并不难,难的是贮存不到好东西,就卖不到一个好价钱。

遭遇了这次鲜血的洗礼之后,林肯终于明白,招募50万士兵不难,花10亿美元为将士配备装备也不难,难在良将难求。林肯知道,一支军队的战斗力完全取决于将领的雄才伟略。

林肯曾不止一次地跪在地上,祈求天主赐给他一个像罗伯特·E·李,或是约瑟夫·E·约翰斯顿,或是斯通沃尔·杰克逊那样的军事奇才。

他说:“杰克逊勇敢、诚实。如果我们北方有一位如此出色的将领,那么我们国家就不会遭此动**,我们的国民就不会遭受恐慌。”

然而,去哪里才能找到另外一位斯通沃尔·杰克逊呢?埃德蒙·克拉伦斯·斯特德曼就此发表了一本闻名于世的诗集,其中每一首诗的结尾都是这句话:亚伯拉罕·林肯,请为我们带来一个巨人。这哪里是一个简单的叠句,这是我们的国民在流着血呐喊和哀号。

林肯每每念及此诗时都痛哭不止。

两年来,他一直在寻找这样一位巨人。他曾将军队交给一名“饭桶将军”,结果将士惨死无数,留下无数的寡妇和孤儿。当他撤掉这个“饭桶”再换下一位时,仍然是同样的结果。每当前线传来电文,林肯就彻夜难眠。他身披睡袍,脚套拖鞋,来回地踱着步,心中呐喊:“我的上帝呀!国家该如何是好?国民将如何是好?”

于是,换下一位将军,但结果仍是血流成河。

到这时,一些军事评论家说了,尽管麦克莱伦犯下了滔天过错,但他可能是我们能找到的最好的指挥官了。除此之外,别无他选。

麦克莱伦之后,林肯启用过约翰·波普。波普在密苏里曾立过功,还在密西西比的一个小岛上活捉过好几千敌兵。波普在两方面跟麦克莱伦很像,那就是有一副英俊的外表和好大喜功的癖好。他喜欢四处公告,宣称他的司令部就“在马鞍上”,于是,人们送给他一个“宣言波普”的外号。

他当着众将领进行的第一次讲话是这样的:“我来自西部,一路上看到不少敌军的背影。”言谈生硬,毫无策略可言。然后,他还指责东部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讥讽将士们胆小如鼠。最后,他还不忘吹嘘一把,说这支军队在他的带领下,将创造奇迹和辉煌。人们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而他则像夏天里的响尾蛇,将士们对他恨之入骨。

对他最记恨的莫过于麦克莱伦了,妒忌、痛恨等情绪,像毒蛇在啃食他的心灵。但他毫无办法,只能另谋高就。

波普挺进弗吉尼亚,眼看剑拔弩张,于是便集中了火力。林肯则三番两次地电召麦克莱伦,让他尽快调兵遣将增援波普。麦克莱伦当然不会服从。他时而争辩,时而拖延时间,总之就是不愿意给波普增兵。最后,他再也无可狡辩了,只好放狠话,“让波普先生自生自灭去吧!”当战争打响时,麦克莱伦依然不让自己手上的3万将士增援波普。

结果显而易见,李再一次获胜了。战场上血流成河,联邦政府的大军再次仓皇而逃。溃败的士兵再次从布尔河逃回华盛顿。

这次,李率领部下乘胜追击,形势相当危急,甚至连林肯都认为这次华盛顿必将失守。于是林肯下令,全体华府文武职员,一律全副武装保卫首都,而运输弹药的船只则集合在河边待命。战争部长斯坦顿匆忙致电其他六州告急,要他们立即征集民兵和志愿兵支援战场。

大小商铺将大门紧锁,教堂敲响警钟,人们纷纷双手合十跪在地上祈求上帝保佑平安;老幼妇孺惊慌失措,街上一片慌乱,战马疾驰而过,军队开向马里兰州。

斯坦顿下令要将政府机构转移到纽约,于是命令将军火库及其一切后备武装装上船准备北上。财政部长则忙着将国库内的金银迅速转移到华尔街的财务分署。

林肯呢?他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一个劲地喃喃自语:“我该怎么办?我该怎么办?盆子已经穿底了,盆子已经穿底了。”

人们纷纷指责麦克莱伦公报私仇,故意要波普一溃千里。于是,林肯召见麦克莱伦,说他已经被国民指为卖国贼,说他就是想要华府沦陷,要南方获胜。斯坦顿则在战争部大发雷霆,并宣称如果麦克莱伦此时走进战争部,一定会被自己撕个粉碎。就连厚道的蔡斯都恨不得蒙上麦克莱伦的眼睛,把他枪决。

林肯呢,仍然以其基督般的胸怀待人处世,他没有指责任何人。波普的确失败了,难道他不想成功吗?林肯自身经历的失败够多了,以至于他没有办法去责备别人的失败。

最后,林肯将波普派往西北,平息苏族印第安人的叛乱,同时下令再次召回麦克莱伦指挥联邦国军。这是为什么呢?林肯回答说:“军中再没有人能像他那样将军队操练得像模像样了。虽然他实战不行,但却能训练士兵让他们乐意应战。”

林肯知道,再次启用麦克莱伦注定要遭受谴责,就像斯坦顿和蔡斯所说的那样,他们宁可将华府拱手送给敌军,也不愿意再让卖国贼指挥国军。林肯被内阁的强烈谴责伤害到了,他甚至提出了辞职。

安蒂特姆战役结束几个月后,麦克莱伦再次拒绝执行林肯对他下达的追击李的命令,结果,他的指挥权再次被剥夺,而他的军事生涯也就此结束了。

必须另外找到一位领导人。但是,这个人在何方呢?没有人知道。

林肯打算殊死一搏,将这一职位授予伯恩赛德。伯恩赛德知道自己无法胜任,拒绝了两次任命,但最后他不得不哭着上了战场。仓促间,他在弗雷德里克堡向李的防御工事发起袭击,结果白白折损了13000人。这导致军中将士四处潜逃,伯恩赛德被罢免了,接替他的是另一位吹牛大王——“好战的乔·胡克”。

刚上任的胡克立刻吹起了牛皮,说:“愿上帝眷顾李,但我可不会眷顾他。”胡克自认为自己率领的军队是整个星球最棒的一支,其兵力是南部邦联的两倍。不过,李还是把他打跑了,还摧毁了他17000人的兵力。

这次战役发生于1863年5月,是内战以来最具灾难性的一次挫败。总统秘书记录道,林肯那时候几乎无休无眠,每天只知道在房间里踱来踱去,还大喊:“完了!完了!全完了!”但到了最后时刻,林肯却赶到弗雷德里克堡,给乔·胡克和士兵们鼓舞士气。

国民愤怒了,将矛头纷纷指向了总统。

当战争陷入极度的败局时,林肯的家里也发生了悲剧。

当时最能安慰他的是两个幼子,泰德和威利。在盛夏的夜晚,他会避开那些令人懊恼的国事与儿子们追逐嬉戏。有时候,他会追着孩子们从这间屋子跑到那间屋子;有时候,他跟孩子们玩弹珠射击,从白宫一直玩到战争部办公室。天黑了,他就滚在地上跟孩子们嬉闹;阳光明媚,他有时会带孩子们和山羊外出游玩。

两个孩子给白宫增添了许多生趣。他们对仆人进行军训,他们哄骗到白宫求职的人,让这些人在白宫里迷路。当然,如果他们喜欢哪位求职者,就会答应带他去见总统。如果门卫禁止这些求职者进入,他们还会偷偷地将其从后门引进。

两个小家伙特别像他们的父亲,不在乎任何繁冗礼节。有一次林肯还在召开内阁会议,他们却跑去汇报,说猫刚刚生下一窝猫仔儿。他们的顽皮总是惹恼严厉认真的蔡斯。有一次,当蔡斯正和总统讨论一个严峻的财政问题时,泰德却突然扑向父亲,将他的两只腿架在林肯的脖子上。蔡斯看了觉得心头堵得慌。

后来,威利得到一匹小马驹,他喜爱极了,不管刮风下雨,他都会坚持遛马,结果染上伤寒,一直高烧不退。那段时间,林肯都守护在儿子的床前,但最后他还是过世了。林肯几乎窒息而死,哽咽道:“我可怜的孩子!我可怜的孩子!他太好了,不适合生活在地球。上帝召他回家去了。”

凯克雷夫人当时在场,她回忆道:“他双手紧抱头,瘦长的身躯剧烈地颤抖着……林肯夫人则盯着孩子惨白的脸而悲痛欲绝。由于伤心过度,夫人甚至没有参加葬礼。”

威利去世后,林肯夫人无法面对儿子曾经的一切,甚至不能看见儿子的相片。她每每睹物思人,都无法停止哭泣。人们送给她许多昂贵的香水,但她连看都不看一眼,要么将它们放到看不到的地方,要么干脆将它们扔出窗外。她将威利的玩具全部送了人,最后她再不肯踏进威利的房间一步。

在极度悲伤下,林肯夫人甚至求助名叫“科尔切斯特君主”的招魂师,但人人都知道他是个骗子,很快,捉拿他的通缉令便贴满了全城。但当时,林肯夫人情绪悲痛,根本无法辨别好人坏人。于是她就在白宫接见了这位招魂师。他说威利的亡灵在一间幽暗的房间里,他试图传递信息,那些壁板上的刮痕,墙上和餐桌上的敲击声,都是他的信息。

林肯夫人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了,大哭不止。

林肯简直快要崩溃了,他陷入无尽的绝望中。他无法处理国事,无法处理书桌上堆满的电文,人们担心他会因此忧郁而死。林肯有时会坐下来朗读作品,大部分都是莎士比亚的作品,而且一读就是几个小时,但他的听众只有秘书和助手。一次,他给助手朗读《约翰王》,当读到康斯坦斯痛失爱子时,他合上书本,背诵了起来:

天父,我听您说过,

我们将在天堂里见到已故的朋友,

如果那是真的,我将再见到我的儿子。

“上校,你曾梦见过已逝的朋友吗?”总统问道,“在梦中,当你与朋友甜蜜地交流时,可曾意识到那不是现实?我常常梦到威利,但我明白那不是真的。”然后,林肯便趴在桌子上哽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