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米勒
乔治·米勒(George Armitage Miller),是认知心理学派的一个重要人物,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送葬人。他将认知心理学推上了顶峰。有人说,这是一场革命,是心理学界的大地震……
乔治·米勒
1937年,米勒进入华盛顿大学学习,第二年转学到亚拉巴马大学,学的是语言学。四年之后,他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五年之后,又获得了理学硕士学位。
在学校期间,米勒参加了一次心理学方面的研讨会,这个经历让他对心理学产生了兴趣。所以,毕业之后他留在了母校,担任普通心理学讲师,每星期花16小时的时间为不同的学生上16节课,这16节课的内容都是一样的。
米勒虽然没有专门学习过心理学,但是在这种“教学相长”的情况下,心理学素养很快得到了提升。不过,没有专业资格始终是他学术道路上的一个阻碍。
1942年,一位资深心理学教授看米勒是个心理学方面的人才,于是便建议他到哈佛大学进修心理学。米勒采纳了前辈的建议,来到了哈佛大学。
进入哈佛大学后,米勒在心理声学实验室从事有关军用雷达电话系统方面的研究。1946年,他获得了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没有心理学学位时,米勒当的是心理学讲师。有了心理学学位之后,他却留在了哈佛,在那里担任语言学的教授。
1950年,米勒为了研究语言沟通的数理理论,专门来到普林斯顿大学做访问学者。第二年,他又跑到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他在麻省理工工作了一年后,又回到了哈佛大学。
此时的米勒,经过多年历练,眼界和学识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所以在哈佛可以说是平步青云,不久之后就成为正式的教授。从1958年开始,米勒当上了哈佛大学高级行为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1960年,他又和心理学家布鲁纳共同成立了哈佛大学认知研究中心。
在认知研究中心,米勒一共干了七年。1968年,他离开哈佛,到纽约洛克菲勒大学担任实验心理学教授。
在进入心理学界之后,米勒发现这里已经被行为心理学派所统治。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学术机构、专业团体、研究资源及出版协会都成为行为心理学的“自留地”,其他学派的生存空间其实非常有限。
一开始,米勒也打算加入行为心理学派的阵营中,背靠大树好乘凉。结果,当他看了一些行为心理学的书籍之后,发现对方的理念与自己相去甚远。在米勒看来,行为主义只重视行为,完全忽视了更为复杂的思维。而且,行为心理学派的“霸道”行为也让他很不爽。因此,他才和布鲁纳一起成立哈佛大学认知研究中心。
“认知”这个词语,一直以来是行为心理学所避讳的一个概念。米勒把自己的研究院取名为认知研究中心,其实多多少少有点向行为心理学派叫板的意思。在向外界介绍成立这个研究所的目的时,米勒说自己不是想标新立异,而是因为“认知”是一个古老的概念,自己其实是在推动旧思想的复苏,让心理学恢复它原本的面貌。
认知心理学派对于心理学的定义与行为心理学派不同。行为心理学认为,所谓的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而认知心理学则认为心理学是“研究行为与心理历程的科学”。
在心理学上,米勒主要有两项贡献。
第一项贡献是关于记忆的。
认知心理学与“人工智能”从一开始就颇有渊源。米勒在研究记忆时,也借鉴了一些人工智能的理论。
当时的心理学家们其实对于记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认为,记忆分为三个类型:
两秒以下的是感官记忆;
15秒以下的是短时记忆;
超过15秒的则是长时记忆。
但记忆到底是如何运转的,则各说各话。
1956年,米勒发表了名为《神奇的数字7+/-2,我们信息加工能力的局限》的报告。在这篇文章中,米勒认为记忆是带有联想性的,例如,如果只看一遍的话,大多数人只能记住七个连续的数字,比如说电话号码。但是,通过一些其他的办法,可以增加记忆的“容量”。比如说2471530121987,这一长串数字超过了大部分人的记忆容量,可是如果在心中将这串数字与其他事情联系起来,就变得容易记了——比如说变成24(小时)、7(一星期)、15(半个月)、30(一个月)、12(一年)、1987(年),如此一来,数字就变得“有意义”了,更容易记忆。
米勒将这种有意义的单位称为“组块”。在很多地方人们都会用到,比如说背诵一篇课文的时候,每一个词语组成了句子,句子组成段,如此一来就容易记忆了。如果把一堆毫无意义的字放到一起凑成一篇谁也看不懂的文章,那记忆起来难度就很大了。
米勒的第二项贡献是关于机会的。
1960年,米勒出版了《计划与行为的结构》一书。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一个观点,就是人在处理信息时,是有顺序的:第一步测试,第二步操作,第三步又是测试,第四步是停止。例如,当一个人准备洗澡时,他会先试一试水温,如果觉得冷或者是热,他会操作水龙头让水温更加适宜,然后再测试一下,最后停止测试水温,开始洗澡。事实上,不管是处理什么问题,这个过程都是固定的,只不过在面临比较困难的问题时,测试和操作的过程可能会重复更多次。
虽然米勒的这个观点当时只不过是一种设想,但事实证明,他是正确的。
到此为止,米勒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与行为心理学观点完全不同的理论,在他看来,行为心理学的那一套是站不住脚的。他曾经公开对《纽约时代》的记者说,行为心理学只会研究一些诸如“狗狗在卧倒之前总是要转上三圈”这样的问题。
由于米勒是第一个代表认知心理学派与行为心理学派“作战”的人,所以后来许多人都将他推上了“认知心理学之父”的位置。比如心理学家乔姆斯基在一次访谈中就说:“如果说有人因其开创了认知心理学并在过去的60年中促其发展而值得赞颂的话,那么这个人无疑就是米勒。”
而且,米勒的学说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比如在1981年的时候,美国邮政局准备将邮政编码从七位变成九位时,遭到了许多媒体的反对,而媒体反对的理由就是——人只能瞬时记住七位数的号码,所以邮政局的做法不科学。
凭借着自己在学术圈的地位,米勒还被政府所看重,被邀请担任肯尼迪总统和约翰逊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也算是“学而优则仕”的典范。
在米勒的晚年,他最为杰出的贡献是创造了“词汇网路”这个英语语言数据库。有人认为,这个英语库几乎就是“罗格同义词典”的电脑版本。
2003年,美国心理学会为米勒颁发了终身成就奖,两年之后,92岁高龄的米勒因病逝世。据他的妻子说,米勒当时患有肺炎和痴呆症,这可能是夺取他生命的病因。米勒的讣告由普林斯顿大学宣布,因为米勒是从这所大学退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