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认知心理学的天下
1928年,乌尔里克·奈塞尔(Ulric Neisser,1928—2012年)出生在德国的基尔市。他的父亲是当地上流社会中的一位绅士,非常富有。1933年希特勒掌权后,奈塞尔跟着父亲来到了美国,从此变成了美国人。
高中的时候,奈塞尔是美国大学优等生荣誉会员。这意味着,他已经被多所大学看中,离著名大学仅仅一步之遥。1946年高中毕业后,纳赛尔来到哈佛大学学习物理学。
乌尔里克·奈塞尔
奈塞尔当时的梦想是当一名物理学家,但他偏偏遇上了心理学史学家波林,这个人改变了他未来的方向。
波林是哈佛大学的一名教授,课讲得并不精彩,但是他告诉奈塞尔:心理学是年轻而充满活力的科学,你或许可以从中得到更多。奈塞尔动心了。
从哈佛大学毕业之后,奈塞尔来到斯沃斯莫尔学院学习心理学。在那里,他接触到了一大批优秀的格式塔心理学家,得到了很多启发。
1952年,奈塞尔又接触到了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在他看来,行为心理学迟早要被颠覆,而格式塔心理学也难以为继,认知心理学则是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心理学派,所以他决定追随认知心理学的脚步,从此确立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当时的行为心理学虽然已经快走向末路,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大学校园里,行为心理学还是主流,认知心理学则鲜有人问津,这让奈塞尔大失所望。于是,他又回到了还算比较适合研究认知心理学的哈佛大学继续学习。
1954年,奈塞尔再次进入哈佛大学心理学系。
毕业之后,奈塞尔担任了哈佛大学的讲师,同时还是国家卫生研究院研究员。
1957年,奈塞尔来到了布兰迪斯大学担任教授,当时的心理学系主任是马斯洛,这是个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后面我们会提到)。奈塞尔虽然很尊重马斯洛教授,也认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可取之处,但他还是认为认知心理学才是未来的主流。
随着不断的研究,奈塞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并创造性地提出了著名的视觉搜索范式。
所谓的视觉搜索范式,其实是格式塔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一个结合体。奈塞尔之所以将二者合而为一,是因为他一方面认为从计算机编程的角度分析心理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但是却又无法接受仅仅将大脑看作是一个计算机的观点。他认为,目前的认知心理学还欠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东西,就是人性。所以,他将格式塔心理学中的人性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的程序理论结合到了一起,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思想。
从1965年开始,奈塞尔花了两年半时间写成了《认知心理学》一书。这本书是认知心理学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一个开始。
在《认知心理学》一书中,奈塞尔定义了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概念,并确立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式。他在书中明确指出:所谓的认知就是“感觉输入被转化、简约、精加工、储存、恢复和应用的全过程……诸如感觉、知觉、想象、保持、回忆、问题解决和思维等术语……指的都是认知的假设阶段或方面”。直到现在,这段话仍然是人们在解释认知心理学时经常引用的一个定义。
《认知心理学》这本书第一次将以往零散的认知研究整合到了一个严谨的科学框架之下。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巴尔斯就称赞说:“到现在为止,奈塞尔的《认知心理学》无疑是最为成功的认知心理学著作,它第一次将认知心理学庞大而零散的观点集合到了一个有序的框架之下。它让一场运动变成了一个学派的起源。总而言之,奈塞尔在合适的时间写了合适的书。”
在《认知心理学》出版之后,各个大学的心理学系开始创建认知实验室,召开与之有关的会议,发表和出版认知心理学的著作。而当时最为重要的心理学刊物如《实验心理学杂志》等,也开始刊登关于认知心理学方面的论文。
1967年,奈塞尔来到了康奈尔大学任教。认知心理学上的研究让他功成名就,但此时的他,却对认知心理学的发展非常不满意,因为他认为认知心理学完全陷入了机器的世界中,脱离了现实的生活。
1973到1974年间,出版方建议奈塞尔对《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再版进行修订,但在修订的过程中,他对于自己当年的著作却越来越不满意,最后索性放弃修订,重新写了一本名为《认知与现实:认知心理学的原理与含义》的书。这本书与《认知心理学》截然不同,奈塞尔在书中强调了人性的概念,认为认知心理学应该更多地关注不可被机器模拟的“人性”。
此后,奈塞尔又深入研究了与知觉、记忆、思维、自我和智力等心理学有关的现象,为认知心理学注入了更多的生机。
到了晚年,奈塞尔依然在不断地开拓着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畴。1988年,他在《哲学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了名为《五类自我认识》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将“我”分为五个状态:
第一个状态是生态的自我,就是在社会和自然环境中的“我”;
第二个状态是人际中的我,主要是指在社交状态时的“我”;
第三个状态是扩展的自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和预期中的“我”;
第四个状态是私密的我,就是内心有想法,但不能倾诉时的“我”;
第五个状态是概念的我,就是被身份所定义的“我”。
和弗洛伊德的“我”相比,奈塞尔的“我”更加具体。这代表着他对人的心理世界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西蒙、纽厄尔、米勒、奈塞尔四位认知心理学家,在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各自发挥了不同的作用。西蒙和纽厄尔主要是在人工智能和信息加工方面做出了贡献。而米勒,是认知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位门面人物,他敢于在行为主义大行其道的时候与之斗争,为认知心理学争取到了发展的空间。奈塞尔则起到了一个舵手的作用,他始终掌握着认知心理学发展的方向,让它不至于偏离航道,进入死胡同。
从整体上来看,认知心理学恢复了意识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纠正了行为主义的“冷酷无情”。因此,有人说认知心理学是一场革命。到现在,认知心理学已经渗透到了心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之中,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现在是认知心理学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