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和纽厄尔(1 / 1)

弗洛伊德的尾巴 肖戈 1001 字 2个月前

—用计算机模拟人脑

作为人工智能之父,西蒙和纽厄尔在人工智能领域中的贡献在于他们提出了“物理符号系统假说”。

所谓的物理符号系统,就是指由一组被称为“符号”的实体所组成的系统,外界输入的信息会在这个系统里变成相应的符号。而系统可以输入、输出、存储、复制、转移和建立符号。一个系统只要拥有了这六种处理符号的能力,那么它就会拥有智能。

按照西蒙的这个理论,人和计算机都属于物理符号系统,所以计算机能模拟人的大脑。

1958年,西蒙和纽厄尔在《心理学评论》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名为《人类问题的解决原理》。在这篇文章中,他们提出,人类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式,其实和电脑差不多。这就是说,通过研究人类的思维,可以制造出更好的电脑。而通过研究电脑程序的运作过程,也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的思维。

这种思想最后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心理学学派——信息加工心理学。

1972年,西蒙和纽厄尔又拓展了自己的理论,出版了同名专著《人类问题的解决》一书。在这本书中,他们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我们人类在想一个问题的时候,脑子里就好像是有一个小人儿在走迷宫。有的人脑子里的小人要绕好久才能找到迷宫的出口。有的人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就可以走出来。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有三个:

第一个是知识量的不同。知识就好像小人手里的钥匙,有些小人走到死胡同的时候,由于手里没钥匙,所以只好选择一条别的路重新走,这就增加了解决问题的时间。而有钥匙的人,遇上死胡同直接打开这条胡同的一扇门出去了,所以花费的时间短。

第二个是个人理解能力的不同。有人不理解迷宫的构成,所以要走更多的弯路。

第三个是经验的不同。一个走过一次迷宫的人,比没走过的人当然会花费更多的时间。

西蒙和纽厄尔的这种观点,将“思维”和“知觉”提升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完全颠覆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也为后人研究人类思维提供了新的方式。所以,他们的研究重点虽然是人工智能,但对于心理学的贡献不可小觑。

自从合作完成了《人类问题的解决原理》一书后,西蒙和纽厄尔就各干各的,再也没有合作过。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西蒙把工作的重心放到了卡内基梅隆大学心理学系的研究中,不过,对于这样一个天才人物而言,生活不只有一种可能。在研究心理学的同时,他也在计算机科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均有建树。

1967年,西蒙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一年之后,他出任了总统科学咨询委员会委员。值得一提的是,西蒙一直致力于中美友好。从1972年开始,他先后十次来到中国,还担任过中美学术交流委员会主席。

1983年,西蒙来到中国,与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商谈科研合作事宜,还在北京大学给学生们上课。他的讲课内容后来被整理成书——《人类的认知:思维的信息加工理论》,这本书使得认知心理学在中国有了一大批追随者。

西蒙一生发表了上千篇论文,出版过27本著作,代表作有《思维模型》《有限理性模型》《人工智能科学》等。他一生获得的荣誉也数不胜数,1969年获得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1975年获得图灵奖;197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作为科学家,西蒙涉足的领域之多、成果之丰、影响之深远,很少有人能够比肩。1991年,西蒙出版了自传《我的生活的模型》,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首先是一个科学家,而且是许多学科的科学家。我曾经在许多科学迷宫中探索,这些迷宫并未连成一体。我的抱负未能扩大到如此程度,使我的一生有连贯性。我扮演了许多不同的角色,角色之间有时难免互相借用。但我对我所扮演的每一种角色都是尽了力的,从而是有信誉的,这也就足够了。”

自从与西蒙分道扬镳后,纽厄尔的研究方向发生了变化。从1968年起,纽厄尔开始担任美国高级研究计划署的委员,并为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晚年时的纽厄尔希望可以通过计算机来“绿化”城市,他希望能够把匹兹堡改造成一个由人工智能控制的城市,让它更适宜人类居住。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匹兹堡虽然在经济上得到了发展,可由于大量工厂的存在,匹兹堡的环境非常糟糕。纽厄尔认为计算机可以改变这一切,因为一旦让城市的产业往更高的层面发展,就可以摆脱低端的污染性产业,让城市的环境得到恢复。

纽厄尔没能看到自己的构想变成现实的那一天,但是历史却证明了他的正确性,现代城市的发展方向与他所构想的几乎一模一样。

纽厄尔一生获得了许多荣誉,1971年,美国信息处理学会授予他哈利·古德奖;1972年,纽厄尔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80年,成为美国人工智能协会首任主席……

1992年,布什总统为纽厄尔颁发了国家科学奖,而此时的纽厄尔已经患上了严重的疾病,不过他依然在坚持工作。当年7月19日,纽厄尔因病逝世,去世时头脑依然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