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不是通过尝试错误来实现的(1 / 1)

弗洛伊德的尾巴 肖戈 886 字 2个月前

—对于行为主义的反击

人类是如何学习的,知识又是怎样进入到我们的大脑中的?一直以来,这都是相关专家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

但是在冯特之后,这个话题逐渐冷下来。因为冯特明确指出,所谓的“学习”,只不过是一些经验的连接或者镶嵌。因为冯特得出了明确的结论,所以他的追随者们对这个课题也就不去深究了。

行为主义心理学者倒是很认真地研究过关于学习的心理,但是他们认为学习就如同条件反射一样——无他,唯手熟尔。关于学习当中涉及的那些较高级的精神活动,则被他们忽视了。

真正深入研究学习这一课题的,是格式塔心理学者们。

人们将对于学习的研究成果看作是格式塔心理学最大的贡献。而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将关于思维的研究重新纳入了心理学研究的范畴中,这对于心理学而言,也算是另一个巨大贡献。

克勒(Wolfgang,Kohler,1887—1967年)曾经用4只鸡进行了非常有启发意义的实验,这些实验让他在无意中获得了一些关于学习的真理。

克勒让两只母鸡去啄放在一张浅灰色纸上的米粒,而在浅灰色的纸旁边,还放着一张深灰色的纸,上面同样有米粒。

这些母鸡惊奇地发现,自己如果吃浅灰色纸上的米粒,能随便吃。但如果去吃深灰色纸上的米粒,就会被马上赶走——克勒干的。

鸡陷入了一种纠结的状态之中,在它们的世界观里,“有米就要吃”是生存的真理。但是现在它们不得不接受“有些米不能吃”这个现实。经过多达400到600次的试验后,两只鸡才终于接受了现实,只吃浅色纸上的米,对深色纸上的米视而不见。

当鸡们刚刚适应了眼下的生活之后,发现情形再次发生了变化。在自己经常吃米的那张纸旁边,出现了一张新的纸,这张纸的颜色比自己经常吃米的那张纸还要浅。如果按照冯特或者是巴甫洛夫的说法,鸡们依旧会在原来的纸上吃米,因为它们已经将吃食与某种特别的灰度联系起来了。但事实却非如此,在大多数情况下,鸡会选择在颜色更浅的纸上吃米。这意味着——在鸡的心里,并不是将吃饭和某种特定的颜色联系在一起,而是认为自己应该在颜色更浅的纸上吃米。这是更高层次的“联想”。

为了得出这个结论,主导鸡的行为、改变鸡的世界观的克勒花费了数年时光。此后,他又开始用猩猩和小孩做同样的实验(只不过这次不是放米,而是放置一些小孩或猩猩喜欢的东西)。实验的结果与之前是一样的。

这个结果对于行为主义学者和冯特的门徒们而言是不可思议的,但事实摆在眼前,他们又不得不承认。就这样,格式塔心理学者们用无可辩驳的方式在这一领域战胜了传统心理学派。

作为一个害羞、自疑、其貌不扬的小个子男人,当克勒坐在书桌前用笔挑战权威的时候,充满了自信和果敢。也正因如此,韦特海默也认为,克勒才是格式塔心理学最伟大的贡献者。

“三人组”中的另外一个人——考夫卡,其实并没有做出多少重大的发现。不过,此人口才极好,而且精通多种语言。因此,他能在全世界宣传格式塔心理学。从表面上看,考夫卡才是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1921年,考夫卡出版了《思维的成长》一书,这本书阐释了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观点。14年后,考夫卡又在自己的著作《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中提出了“心理物理学”的理论。而这个理论最初是由克勒提出的,考夫卡做了补充和修正。

所谓的心理物理学,其实就是说大脑和自然界的其他“力场”一样,各种力量互相协作,最终维持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也就是说,记忆不光是把经验简单地堆到一起,而是将它们编织起来。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记忆一个有意义的单词,要比记忆一个毫无意义的字母排列更为容易。

考夫卡说:“联想理论不太好解释,为什么有意义的排列比无意义的排列记忆起来要容易得多,这个问题联想主义心理学家从来没有解答过。”

格式塔心理学所解释的问题,其实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显而易见的事实。那么过去的心理学为什么忽视了这些显而易见的真理?这恐怕还是因为心理学并没有完全成熟。

作为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及其弟子们迈出了伟大的第一步,但是在接下来的道路上,却走入了一个死胡同。以前,很少有人给这些伟大的探路者们“指路”,但是后来,新生的格式塔心理学家站出来告诉他们——你们走错了,路在这里!这需要挑战权威的勇气和绝对的真理作为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