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的衰落
斯金纳将行为主义心理学推向了一个高峰,但是,物极必反,随着行为主义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个学派的一些天然劣势也体现了出来。
最致命的劣势就是,那些实验用的动物有时候会非常不听话,它们在验证了这门学说的某些理论的同时,也经常以这门学说无法解释的方式行动。
在斯金纳看来,不管是老鼠、鸽子还是猴子,都是一样的,都能让它们养成某种习惯。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因为后来的研究者发现,自己无法让鸟类养成扇动翅膀取食的习惯,无法把猫像老鼠那样摆布。而且,动物的习性各有不同,在同一个实验中,不同的动物养成的习惯也不同。
到后来,有些行为主义者自己也不得不承认——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
“思维”这个词语一旦出现在行为主义者的嘴里,那么行为主义的根基就动摇了。
除此之外,行为主义还有一个更明显的漏洞,就是“实验不可逆”。比如说,实验人员可以教会一只老鼠通过压动杠杆来获取食物,但是当最后不给老鼠食物的时候,老鼠还是照样会不断地、甚至更加疯狂地压动杠杆。可是按照他们的理论来说,如果奖励没有了,行为也会消退。这完全不符合行为主义的结论!
于是,有些行为主义者就认为,老鼠到最后其实产生了思考,它们之所以更加疯狂地压动杠杆,就是一种主观思考的结果。就好像人明知道水龙头里没水,还是会反复拧几次,要么是发泄,要么就是觉得拧几下会来水。不管是哪种情况,都是思考的结果。
一名名叫爱德华·查斯·托尔曼的心理学家在让老鼠走迷宫的时候发现,一只老鼠跑过几次迷宫之后,会在某些地方停下来左看看有看看,似乎在做决定。有时候它们走了一半的时候会意识到自己走错了,开始往回走。如果按照行为主义者的说法——一切动作都是习惯,那么这种事情是不会发生的。所以,托尔曼在1938年就任美国心理学协会主席时的致辞中说:“显然,老鼠是在用脑袋思考,从人类的角度而言,这是三思后行的做法。”
托尔曼原本也是一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但是从此之后,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学派。
为了印证自己内心的怀疑,托尔曼开始做一些用来证明行为主义谬误的实验。
他和一位同事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迷宫箱,里面有三条长短不一的路径,这三条路都可以走出迷宫,只不过花费的时间不一样罢了。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发现,老鼠们都选择了最短的那条路。这个结果是符合行为主义理论的,因为“花费最少的体力”,也可以看作是对老鼠的一种奖励。
随后,托尔曼在最短和中等长度的两条路上设置了障碍。如此一来,老鼠只能通过最长的那条路才能走出迷宫。如果按照行为主义的理论,老鼠在意识到最短的路走不通的时候,会去尝试中等长度的那条路。但实际的结果是,老鼠只在中等长度的路上看了一眼,在意识到此路不通之后,便立刻选择了最长的那条路。
托尔曼认为,老鼠之所以会如此明智,是因为它们的脑海中已经建立了一个“迷宫全图”,这完全是思考和记忆之后的结果。
此后,托尔曼还进行了其他更加复杂的实验,所有的实验都指向同一个结果——思维是存在的。
不过,托尔曼认为,思维的存在并不能作为全盘否定行为主义的根据,他说:“我们同意……穿越迷宫的老鼠经受着刺激,作为这些刺激的结果,它最终导向实际发生的反应。”也就是说,行为主义仍存在着一定的正确性。
在此背景下,托尔曼发展出了一个被他称为“目标性的行为主义”的学说。这个学说认为,某些刺激确实可以让动物甚至是人形成某种特定的习惯,但是不能因此便否认思维的存在。
托尔曼把思维的作用称为“干扰变量”,并坚持认为,它们与行为主义是兼容的、并行不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