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的发展
在华生之后,行为主义在美国生根发芽,但是当时还未引起更大的反响。在很多老牌心理学家看来,行为主义想要颠覆传统心理学,这是他们所不能接受的。
但是这种状况没有持续太久,20世纪20年代,很多心理学家开始重视行为主义。尤其是在美国,行为主义一度成为心理学的代名词。
行为主义之所以能够在美国大放异彩,是因为它宣称自己是最早的科学心理学。在行为主义之前,心理学大多停留在哲学思辨的层面,而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们却将心理学研究彻彻底底地引入了实验室。
行为主义心理学者认为自己所有的结论都可以在实验室里得到验证,这是之前的心理学家所不能实现的。
从客观上讲,他们说得没错,之前的心理学家虽然也做实验,但是他们无法从实验中得到一切结论,如弗洛伊德关于梦的解析,就是完全不可验证的主观推论。
“可见性”成为行为主义吸引人的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放弃了对思维的“无用探索”,这些人经常把思维比作一个黑箱子,里面装着未知的电路,在按动箱子上的一个按钮后,箱子会发生一些行为或变化,至于电路是什么东西,则并不重要后。
到最后,行为主义对“研究思维”这件事情几乎到了深恶痛绝的地步。一位反行为主义学者曾经说:“仅是提一下‘心灵主义’(研究思维的心理学)这个词就会冒犯行为主义者的感情,这就像当着文雅人的面提‘**’这个词一样惹人嫌恶。”
但不管怎么说,行为主义还是火起来了。
至于行为主义为什么能在20世纪初迎来大发展,行为主义学家戴卫·贝肯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唤起人们对德国心理学的敌意,所以此时出现在美国、与德国传统心理学截然不同的行为主义便很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可;第二,美国一直以来都有一种反知识分子习气,但行为主义没有这种习气。
当然,在行为主义大行其道的时候,弗洛伊德主义者、精神测验的开发者、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和格式塔心理学家依然是存在的。但是这些人为地迎合了行为主义这个潮流,也开始深入实验室里去寻找结论,否则,他们就会被认为是“不科学”的。
任何一种思想如果占据了绝对的上风,排斥其他思想的存在,那么它就会流于腐朽。行为主义也是如此,在它发展起来之后,许多人开始用行为主义的研究方式去研究一些无聊的问题,以此作为自己“融入主流”的通道。1935年,《美国心理学杂志》中刊登了这样一些论文:
《饥饿对鸡啄食反应的影响》
《老鼠在一个迷宫中第一次与第二次探索的比较》
《利用经过迷宫训练的老鼠研究吗啡及相关物质对神经中枢系统的影响》
《动物迷宫中的辨识错误》
从题目就可以看出,这些研究课题只不过是在重复行为主义前辈们所做过的事情,毫无创新性可言。如果照这样的路子走下去,行为主义前景不太乐观。
值得庆幸的是,就在这个时候,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中出现了两位伟大的人物——赫尔和斯金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