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能主义心理学(1 / 1)

弗洛伊德的尾巴 肖戈 1228 字 2个月前

——一切以实用为目的

自从冯特创立心理学后,心理学的世界就没有太平过,各个学派之间争执不断。在美国,有很多心理学家对冯特的心理学思想不赞同。

相较于“学院气”的欧洲人,美国人更加粗犷有力、讲求实用。他们不能忍受“只能待在书本里的知识”,他们会问:“这种知识在现实中有什么作用?”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更讲求实用的机能主义出现了。而正如心理学史学家舒尔茨所说:“如果机能主义被看作是一个别具一格的心理学派……那么杜威就是首先推动了这个学派发展的人。”

与欧洲的旧心理学相比,杜威开创的机能主义有以下几个明显的不同:

首先,旧心理学把心理看成是“个人专属”的东西,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心理,完全取决于这个人自身的状态。但机能主义不这么认为,在他们看来,心理学属于个人,但也与整个社会有关系。同样一个人,把他放到不同的社会环境里,会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换句话说就是,社会要对“心理”负责任。如果一个地区的人普遍心理不健康,那么不是说这个地区的人都有问题,而是这个地区的社会环境有问题。

心理学上有个破窗效应,其实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破窗效应”的核心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人修补的话,那么其他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上如果有一个涂鸦没有被清理,那么很快就会布满涂鸦。同样,在非常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把垃圾扔到地上,所以这个地方会越来越干净。在那些脏乱差的地方,人们会肆无忌惮地扔垃圾,所以这种地方会越来越脏。

纽约市在20世纪80年代时,治安非常乱,似乎人人都成了强盗、劫匪,搞得人们大白天走在街上也会害怕。但是自从警方大力整顿之后,治安似乎一夜之间就变好了。难道说“坏人”都走了?显然不是,只能说是环境变好了,让坏人不敢作恶,也变成了好人。

这些事例,都证明了机能主义理论是有一定道理的。

其次,旧心理学重视“感觉”,不重视“行动”。他们认为观念对行动的影响只不过是次要的东西。但机能主义认为,行动同样重要,一个天才,如果不行动,只会慢慢沉沦。一个庸才,如果能够行动起来,也能极大地提升自己。他们认为不仅仅是心理影响行动,反过来,行动也会影响心理。说白了就是心动不如行动。

最后,旧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变化的空间很小。比如说弗洛伊德学派,他们认为一个人儿时的心理状态决定了他一生的心理状态。但机能主义却认为,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们会在不断的成长中修正自己的心理。当然,如果身处坏环境中,好的心理也会变成坏的。这就否认了“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旧心理学观点。

杜威曾经说过:“心理只意味着一种机能,而机能则在不断的调整中。”也就是说,心理的功能是让人的内部思想和外部环境相互适应,最终达成一种“配套”的状态。

虽然杜威不同意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但是他和弗洛伊德一样,都特别重视对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这也是他开办实验小学的原因。

在杜威看来,儿童具有非常特别的心理和生理结构。儿童做事情更多的是受到了本能的驱使。儿童的心理活动其实就是人类的本能心理。儿童在本能的驱使下,会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手段”解决问题,虽然其中有些做法放到成人社会里是不被容许的,但这代表着人类的创造力和潜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因。

杜威将儿童身上的本能分为以下四种:

第一种是语言和社交的本能。从生下来开始,儿童虽然不会说话,但是会努力地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试图与人沟通。而当儿童看到其他人,尤其是同龄人时,会产生沟通的冲动。这就是社交和语言的本能。相较于大人,儿童更愿意把自己的经历讲述给别人听,也愿意听别人的经验,这就是儿童喜欢童话故事的原因。

第二种是创造的本能。儿童拥有创造的冲动,比如很多孩子喜欢做手工,喜欢搭积木。这些事情都满足了儿童的创造本能。杜威认为这是人类最为重要的本能,也正因为拥有了这种本能,人才具有了创造力和使用工具的能力。

第三种是研究和探索的本能。儿童天生拥有好奇心,他们对一切不熟悉的事情都充满了探索的欲望。这种欲望能让儿童在幼儿期迅速地积累知识,认识自己周围的世界。如果一个人在成年之后还能保持这种本能,那么他将可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成就。

第四种是艺术的本能。艺术的本能其实是表现欲的体现。儿童喜欢绘画、造型、音乐,这是因为他们试图从这些活动中得到更多的认可和关注。

与四种本能相对的是儿童的三个阶段,杜威认为,儿童的成长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游戏期。4岁到8岁的儿童主要的兴趣都在做游上。而游戏本身其实是一种锻炼。在游戏中,儿童会发现自己的机能,并形成习惯。

第二个阶段是自发的注意时期。8岁到10岁的儿童处于这个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的各项机能得到了增强。他们的活动范围更加广泛,开始融入或改变环境。他们会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问题。这是儿童成长中最为重要的阶段。

到了10岁以后,儿童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反射的注意时期。在这个时期以前,儿童所拥有的知识是零碎的、不成体系的。而到了这一时期,儿童开始拥有系统的思维方式,他们的世界观也渐渐形成了。

杜威的这些理论为机能主义提供了框架。但是我们要看到,这个框架并不十分牢固,只能算是一个基本框架。所以,机能主义在他手中并未形成一个真正的“学科大厦”。这其实并不是因为杜威的能力不够,而是因为当时心理学才刚刚起步,属于摸索阶段,任何人都无法靠一己之力建立起完善的体系。

作为一个生活在19世纪末的人,杜威并没有盲从当时占据绝对领导地位的冯特心理学派,而是创造了一种更新的、也更符合心理学发展趋势的心理学派,这本身就证明了他的能力。

当然,杜威反主流的行为也招致了许多批评,有人认为杜威“不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知这种论调从何而来,但从客观上讲,虽然与以后的心理学家们相比,杜威或许对于主观能动性的重视还不够,但与上一代心理学家相比,杜威无疑是最为重视主观能动性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