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自卑:个体心理学的开端
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和弗洛伊德一样,是来自奥地利的著名心理学家。而且他们也是处在同一个时代的人物。
阿德勒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父亲是一位粮商。
阿德勒带着不幸来到这个世界上,他出生时就患有佝偻病,所以身材矮小,驼背。五岁那年,他又患上了肺病,差点丧命。小时候的病痛在他涉足心理学领域之后,成为他的诸多心理学观点的源泉。
1888年,阿德勒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并获得博士学位。
在1902年以前,阿德勒的主要工作是研究精神病原理学。和荣格一样,他也是在拜读了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一书后,成了弗洛伊德的门徒。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阿德勒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会担任重要职务。但是由于他不赞成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最终在1911年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
离开弗洛伊德之后,阿德勒和自己的信徒们成立了一个“自由精神分析研究协会”,并形成了自己的学派——个体心理学派。
阿德勒最为卓越的贡献,是将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应用到了教育上。他和他的学生在奥地利三十多家中学开办了儿童指导课程,并获得了巨大成功,这也让阿德勒的知名度大大提高。
1926年,阿德勒到美国访问,受到教育界人士的欢迎。1927年,他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聘为教授,从1934年开始定居美国。
1937年5月28日,阿德勒由于过度劳累,死于心脏病突发,终年67岁。
阿德勒的主要著作有《精神症的性格》(1912)、《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1917)、《个体心理学的实践和理论》(1919)、《生活的科学》(1927)、《理解人的本性》(1929)、《生活对你应有的意义》(1932)、《儿童的教育》(1938)等。
阿德勒所开创的个体心理学,指的并不是研究个别差异的心理学。他所谓的个体,是一个受社会影响但同时又有自己独特目的、寻求人生意义、追求未来思想的和谐整体。
阿德勒对弗洛伊德最为不满的地方是对方把性本能看作是人类行为的动力。他认为,社会的价值观念、人的社会性才是主导人类行为的动力。
1907年,阿德勒出版了《器官的自卑感及其生理补偿》一书,书中说,那些有某方面生理缺陷的人,往往容易产生生理上的自卑感,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他会想办法让自己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变得更强大,这就是人的自我补偿心理。但是从1910年开始,阿德勒对自己的这套理论做了修正,他发现,不仅仅是生理上有缺陷的人会产生自卑感,那些健全的人,也会天生带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因为人是从儿童时代走过来的,每一个孩子都必须依靠成人才能在这个世界上存活,和成人相比,儿童感受到了自己的弱小,因此会产生自卑。
为了克服自卑感,儿童会产生逆反心理,与成人世界对抗。阿德勒认为,如果一个儿童尤其是男孩子,显得很听话、很少反抗成人世界,那么他的自卑感就无法消除,这样的孩子会成为生活中的弱者。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任何形式的不受禁令约束的攻击、敏捷、能力、全力以及勇敢、自由、侵犯和残暴的特质都是男性所具有的品质。”
这就是阿德勒与弗洛伊德的不同,弗洛伊德认为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繁衍”,男人为了繁衍不断地提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女人为了繁衍则把大部分的注意力都放在自己的外貌上。而阿德勒则认为,人做事情是为了让自己从自卑中走出来,获得成就感。而心理疾病的产生,则主要是因为有些人无法摆脱自卑。所以,阿德勒坚信,如果想要让一个心理病人走出阴影,最好的办法就是帮助他克服内心的自卑,给他追求卓越的动力。
不过,阿德勒同时也认为,追求优越的结果也并非总是好的。一个人如果过分追求个人优越感,就会忽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这样的人会变得缺乏社会兴趣,妄自尊大。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所希望实现的“优秀”也是不一样的,这和他所处的环境有关。一个原始部落的野人再怎么想追求优秀,也不会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科学家,因为他没有概念。同样地,一个现代社会的人也不可能把当酋长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更为关键的是,环境不同,人追求优秀的手段也不同。比如和平时期追求优秀的手段是读书经商,而战乱时期追求优秀的手段则是上战场建功立业……阿德勒把个人追求卓越目标的手段称为“生活风格”。而“生活风格”则决定了一个人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在阿德勒看来,生活风格在一个人四五岁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所以,儿童时期就是人一生的“原型”。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总之,认识和理解了某个人的生活风格,就意味着了解了个体的本质,实现了理解人性的目的。
阿德勒去世之后,新阿德勒学派的最主要代表人物有阿德勒的女儿和儿子以及安斯巴切等人。他们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和发展阿德勒的学术思想,创办阿德勒学派的杂志和儿童指导中心,从事个体心理学的培训,开展个体心理治疗,推进个体教育等。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是当代许多心理学思想的来源,确立了心理学的社会科学方向。墨菲说:“阿德勒的心理学在心理学历史中是第一个沿着我们今天应该称之为社会科学的方向发展的心理学体系。”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社会因素的作用,但他把造成社会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原因仅仅归咎于错误的生活风格和社会兴趣,没有看到社会的异化对人性的扭曲,没有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探讨人性的发展,因此他的学说并没有找到致病的真正社会原因。
在研究方法上,他虽然注重整体研究和特殊规律研究,但他把主观理解和客观分析相对立,忽视了遗传的影响,片面夸大了自卑感的补偿作用,从而使他的理论带上了个人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