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小屋中的“凶器”(1 / 1)

弗洛伊德的尾巴 肖戈 1576 字 2个月前

—心理学的“超领域”发展

通过黑塞的作品,人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在接受心理分析时的内心感受。如果把他的作品与荣格的心理学理论放到一起来看的话,我们或许能够对精神分析了解得更多一些。

荣格用阴影来形容人类潜意识中的阴暗一面,他认为这也属于人格特征的一部分。

在人的内心中,也许存在着一些为社会和道德所不容的东西,但是这些东西被理智所压抑,就好像藏在小黑屋中的“凶器”。

如果有一天,人误入小黑屋里,看到了自己的“凶器”,那么只能有两种选择——拿起凶器再度作恶,或者是为曾经的恶念感到愧疚。无论是哪种情况,都足以摧毁人的健康心理。

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讲,迟早要面对自己内心中的阴影。这时候,如果具备了勇气去直面它,反而会从中得到积极的力量。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德特勒夫森和达尔克在两人合作完成的《疾病的希望》一书中,也提到了阴影的概念。他们说:“阴影让人生病,所有的病症都来自这些阴影。而同阴影的交战会使人恢复健康!”

黑塞在《德米安》一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辛克莱小时候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方面,他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中,生活富足,一切都井井有条。而另一方面,他也接触到了仆人和劳工的世界,这个世界里充满了醉鬼、泼妇、谋杀和痛苦。

在仆人的世界里,有一个流浪的孩子克罗默,一开始的时候,辛克莱认为他是一个堕落的家伙,非常鄙视这个孩子。但是后来,辛克莱发现,这个孩子竟然和自己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或者说,他就是自己内心中的阴影。因此,辛克莱感慨地说:“阴影与我们同在……在我们心里的某个地方,有一个邪恶的存在,那是我们血肉之躯的一部分。”

在黑塞的另一本著作《克莱恩和瓦格纳》中,主人公是一个小职员,名叫克莱恩,他发现在自己拘谨的性格深处,居然隐藏着成为一个杀手的愿望。他给自己内心中的那个杀手起了个名字,叫瓦格纳。

这些作品中,其实都体现了荣格的心理学理念,通过文学作品虚幻的人物形象,可以帮助人们理解某些心理学上的生涩难懂的概念。

在荣格的心理学体系中,还存在着一个叫作“阿尼玛”原型意向。荣格认为,那些潜意识的东西一旦被显意识所发现,就会变成某种意象,体现在意识中。而这种象征性的意象,其实正是人类艺术的表现。简单来说,就是优秀的艺术家表现的都是自己潜意识里的东西。

而“阿尼玛”这个意象,指的就是男性潜意识里的女性一面。

荣格认为,阿尼玛意象能够引导男性深入自己的内心,让男性充满创造力。

在荣格的理论体系中,阿尼玛有四个发展的阶段:第一个是夏娃,指的是男性的母亲情结;第二个是海伦,指的是**对象;第三个是玛利亚,指的是精神上的恋人;第四个是索菲亚,指的就是内在的创造力。

在黑塞的作品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这四个意向。比如在《德米安》中,一个小女孩把辛克莱从极度悲伤的情绪中引领出来,从地狱来到了天堂。在天堂,辛克莱见到了受人尊敬的伊娃夫人。但是后来他发现,伊娃夫人只不过是自己心中的一种理想人格。在他意识到这一层之后,他开始重新振作起来。

这段描述,就很直观地表达了荣格关于阿尼玛的观点。用艺术来表现心理学,其实不是什么新奇之举,因为艺术本来就是心理状态的体现。只不过,由于黑塞受到了来自荣格的心理学熏陶,所以在他的艺术作品中,不自觉地表达了精神分析学派的一些观点,这倒是比较少见。

既然说到了艺术与心理学的关系,我们不妨回过头来再说一说弗洛伊德。事实上,弗洛伊德与艺术的联系要比荣格更加紧密。

1925年6月,美国联合电影公司准备拍摄一部历史爱情故事影片,这部影片叙述了一个“直到目前为止最为动人的爱情故事”。为了让影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显得真实可信,著名的电影导演哥尔德文希望可以得到专业人士的指导,他想到了弗洛伊德。

由于不知道弗洛伊德是否对此感兴趣,所以导演首先通过弗洛伊德的好朋友来试探弗洛伊德的态度。但弗洛伊德对此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热情。

不久之后,美国联合电影公司又派纽曼先生前来当说客,弗洛伊德对纽曼说:“这部电影将反映出某些与我的学说相互矛盾的事情,所以我不能和他合作。”

一年之后,这部名为《心灵的奥秘》的电影问世了,制作方在宣传的时候居然说:该片的每一个情节都是“由弗洛伊德博士设计的”。弗洛伊德听说了此事后,非常不满。

虽然第一次“触电”的经历并不愉快,但是在以后的日子里,弗洛伊德与电影还是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善于追随哲学、文学和美术界新趋势的法国电影界人士开始将精神分析学应用于电影创作。

勒耐·克莱是一位优秀的电影导演,曾经拍过不少超现实主义的短片,其中就包括一些关于梦境的电影。在他的电影中,能看到许多关于潜意识的内容。导演克莱则擅长拍摄一些超现实主义影片。他有一部名叫《意大利草帽》的电影,电影中充满了关于梦的描述。

30年代以后,将精神分析应用于电影的最为成功的是法国电影人朱利安·杜维维和若望·韩诺瓦。

杜维维在30年代拍摄了《捞家传》《红萝卜须》和《一张舞票》等。

《一张舞票》中的最后一个片段是:在一个光线黯淡的病房里,病危的女主角沉浸在回忆中,想起了自己在奢华大厅里跳舞的场景,一切如同梦一样。

除了法国导演之外,英美两国的导演们也开始试图用精神分析的理论指导电影导演工作,其中希区柯克导演所拍摄的《三十九级台阶》最能体现精神分析的本质,当中有一幕是:一个女人发现了男人的尸体,张开口大声惊呼,但是影片的配音却是一列火车鸣笛的声音,接着,镜头一转,观众又看见一列火车驶进一个山洞。希区柯克希望用这种方法加强恐怖的印象,同时又把观众一直带到下一场景中去,加快电影的速度。

靠着电影的力量,弗洛伊德著作中许多专有名词成了人们口中的常用词汇。能够在晚年看到自己的学说如此盛行,弗洛伊德感到非常满足。但是,他自己可能也没有想到,在他去世之后,心理学影片会走向一个更高的高峰。

希区柯克的著名影片《爱德华大夫》《发条橙》《心灵捕手》等电影,具有非常明显的精神分析内涵,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直接应用。

《爱德华大夫》这部影片可以算作是心理影片中最为伟大的作品之一,它是第一部用非常严肃的视角讨论心理分析的影片。希区柯克本人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非常有兴趣,所以他一直以来希望可以投拍一部以精神分析学为主的影片。在这样的背景下,《爱德华大夫》诞生了。

这部影片问世之初,著名制片人塞尔兹尼克对它的评价并不高,认为这部电影不能取得很好的票房,所以放任希区柯克自由发挥而懒得加以干涉,这恰恰促成了一部伟大作品的诞生。

《爱德华大夫》中,涉及精神分析的场景主要集中在影片的最后部分。在电影中,希区柯克首先以假爱德华(观众并不知道是假的)到医院去任职作为开始,通过一系列的暗喻和特写来暗示观众,这个爱德华非常可能是假的,并且还暗示观众真的爱德华已经被暗杀,而杀人嫌犯极有可能就是这个假爱德华,他是真爱德华的副手。而影片的最后,则通过梦境回忆来还原最真实的情况,直至引出真实的凶手。

《爱德华大夫》剧照

《爱德华大夫》中所有的心理学理论,实际上都是基于弗洛伊德的理论。比如这部电影中所体现出的恋母情结、梦境原理、压抑与释放等等,都是弗洛伊德的观点。通过《爱德华大夫》这部影片,希区柯克尽可能多地展现了他对于弗洛伊德的了解和认同,将冷冰冰的理论变为影像,这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向弗洛伊德致敬。

总而言之,由于弗洛伊德和荣格两位心理学大师的推动,在19世纪初期,精神分析成为最著名的心理学派之一,渗透到了各个领域中。

这就是天才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