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失常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 / 1)

弗洛伊德的尾巴 肖戈 1363 字 2个月前

—文艺作品的心理学解读

黑塞是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为一名伟大的文学家,他为世界提供了深邃而富含心灵写意的作品。除此之外,作为荣格的一位病人,他也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20世纪最为经典的心理分析个案。通过这个“病例”,人们可以看到后弗洛伊德时代精神分析学派最为辉煌的一面。

1877年7月2日,黑塞出生于德国南部的卡尔夫小镇。从1904年开始,27岁的黑塞就发表了一系列驰名世界的小说,如《乡愁》《玻璃珠游戏》等。他一生著作等身,作品包括诗集、散文、小说、评论、童话和水彩画作等。作为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黑塞在文学界名气很大。

其实,黑塞的父亲曾经希望儿子能够像自己一样,当一名牧师。所以在14岁的时候,黑塞曾一度放弃自己的理想,遵循父亲的意愿考入了墨尔布隆神学院。

或许是因为违背了内心真实的想法,所以在入学后不久,黑塞便患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他经常会无端陷入精神失常状态,神经衰弱、极度抑郁,甚至有自杀的倾向。在自传中,黑塞说:“我本来不是一个听话的孩子。但是为了不违背父亲的意愿,只好服从。但是在我来到一个以压制和扼杀人的个性为目的的学校之后,感觉难过极了。”

为了离开这个让自己感到不适的地方,黑塞经常逃学,最后搞得书也读不下去了,只好离开了学校另谋出路。

在离开学校的头十年,黑塞做过许多工作——书店店员、钟表厂的学徒、书商……

虽然生活极度艰难,但是黑塞并没有放弃学习,他阅读了大量的著作,私底下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1904年,黑塞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他的长篇小说《乡愁》出版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这使他成为知名作家。

就在这一年,黑塞与比他大9岁的玛莉亚·佩诺莉结婚。婚后他来到一个偏僻的山村定居,在此过着世外桃源般的隐居生活,专心写作。

黑塞早期的作品重在抒发个人感情,在作品中,人们能够很明显地看出作者“自我”与“现实”的冲突。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黑塞讨厌战争,经常会在公开场合发表一些反战言论。这和德国国内普遍的好战情绪格格不入。黑塞也因此受到了德国政府的打压和新闻界的讨伐,这让他的生活陷入了极大的困境当中。

黑塞

此时的黑塞,开始对欧洲文明绝望,他认为整个欧洲都会沦陷。在《我的传略》一书中,黑塞说:“我再次看到自己同一直和平相处的世界发生了争议。而我似乎再次失败了,在失败中,我变得孤独和痛苦,就像当年在学校那样。我所说的一切,都被人误解了,因为人们都对我充满了敌意。”

外部的压力让黑塞的心理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1916年,身心疲惫而且再次患上神经衰弱的黑塞来到中立国瑞士,并住进了鲁柴伦·松麻特疗养院。

在疗养院里,为黑塞提供治疗的是荣格的学生约瑟夫·贝恩哈特·郎昂。此时的荣格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心理学家,所以黑塞希望荣格能够亲自为自己治疗。

1917年秋天,黑塞终于直接联系到了荣格。

黑塞与荣格的会面是在波恩的一个旅馆。第一次会面给黑塞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在日记里写道:“昨天,荣格从苏黎世给我打电话,问我有没有时间一起吃饭。我接受了他的邀请,我们一直谈到了晚上11点多。在谈话中间,我对荣格的印象也在不断地发生着转变。一开始,觉得他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不过不管怎么说,这次会面都是很成功的。”

会面之后,黑塞找了一些荣格的著作开始阅读,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是难得一见的杰作”。

1921年的夏天,荣格正式开始为黑塞进行心理分析,地点就在荣格瑞士库斯纳赫特的家里。在治疗的间隙,荣格还邀请黑塞到“分析心理学俱乐部”进行演讲。

黑塞本人非常相信荣格,他曾经说:“这是我最为困难的一个时期。生活上的危机和心理上的病患困扰着我,让我感到内心的苦痛和震撼。但值得欣慰的是,荣格先生的治疗是有效果的。我只能这么说,荣格博士正用他出色的专业技能帮助我克服痛苦。”

从1916到1917年,黑塞与荣格一共做了72次心理分析,几乎每周都会有一次。而每次持续的时间约为三个小时。

在刚开始做分析的时候,黑塞的抑郁症很严重,自杀倾向也很明显。荣格的心理分析治疗起到了效果,帮助黑塞成功地度过了这段心理危机期,而且让他体会到了心理分析的乐趣。

从那以后,黑塞对荣格的心理分析着了迷,并将很多心理学原理用到了自己的写作过程中。比如他在1917到1919年间所写的小说《德米安》里,心理学的意象便体现得非常明显。如果用荣格的理论解释,这本著作就是“集体无意识或原型所触发的创作”。

1921年的时候,黑塞的心理状态虽然比较稳定了,但是却依旧存在着很大的困扰,这让他无法专心进行《悉达多》的创作。于是,黑塞又找到荣格,希望对方能够帮忙。在库斯纳赫特的家中,荣格给黑塞做了几个星期的心理分析。据荣格的学生贡特·保曼论文中资料的记录,黑塞对于他和荣格所做的心理分析评价非常高。他认为自己当时的心理状态仍然很差,生活危机和内心冲突仍然让他无所适从。而自从荣格为自己治疗之后,情况得到了明显的好转。

在1921年4月黑塞写给朋友的信中,他这样说:“我要在荣格这里多待上一些时间。开始吃的果子,是一定要吃完的,而且我对荣格博士的印象非常好。”信中,他还明确表示,心理分析确实是有效果的,正是自己所需要的治疗手段。

荣格本人也非常愿意为黑塞做心理分析。他本人也看了一些黑塞的作品,尤其是《德米安》一书,荣格非常喜欢,他在信中对黑塞说:“读你的书,就如同是在狂风暴雨的黑夜里看到了一丝光明。”而且,荣格还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黑塞作品中的主人公,他认为黑塞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是鲜活生动的,在生活中可以找到他们的影子。

1923年,由于德国在战争的路上越走越远,黑塞一气之下放弃了德国国籍,和他的妻子一起离开了德国。这一年他的坐骨神经痛和风湿病的老毛病也加重了。因此,黑塞的心理状况再度欠佳。

从1925年开始,荣格的学生朗昂重新开始为黑塞做分析性心理治疗,这个过程持续了长达两年的时间。而这两年也正是黑塞创作《荒原狼》一书的时期。

在《荒原狼》这本书里,可以看到黑塞的孤独与乡愁,他通过小说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感受——自杀与寻求生路是荒原狼所面临的两难选择,同时也是黑塞自己的两难选择。幸亏有朗昂为他提供帮助,否则黑塞的命运可能改写。

对于黑塞,朗昂到最后已经不仅仅是他的医生了,也成了他最好的朋友。

黑塞在《荒原狼》的“出版者序言”中写道:“我觉得我本人确实有病,是某种精神病或抑郁症,是心理疾病,朗昂帮助我用健康的人格抵御住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