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冲突实现自我
第一次世界大战促成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大发展,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新精神分析学派开始崭露头角。
在人类历史上,有一个定律:每次大战过后,就会迎来一个“心理学危机时期”,心理疾病患者的数量会大大增加。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不仅涉及心理学,还涉及社会学、经济学等众多学科。所以,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意识到:心理学从来都不是一门可以闭门造车的学问,研究它需要联系社会实际、个人环境等非常复杂的因素。在此情况下,新精神分析学派应运而生。
新精神分析的特点是重视精神疾病的社会因素,重视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相比,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不同在于:
第一,新精神分析学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再总是围绕性本能做文章了。
第二,新精神分析学不仅研究心理现象,更重视研究心理的发展。
第三,新精神分析学认为人的本质没那么坏,当然也没多好,就跟白纸一样。
新精神分析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卡伦·霍妮,这位20世纪最杰出的女精神分析学者,是一位心理学上的天才人物。
1906年,卡伦·霍妮进入柏林大学,在大学时代开始研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并接受过正统的精神分析训练。在她年轻的时候,对弗洛伊德及其学说也始终怀着崇敬之情,并认为自己的学说是在弗洛伊德的理论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大学毕业之后,她花了三年的时间去研究精神医学,她的导师是德国著名精神学家赫曼·奥本海姆。
从1918年开始,卡伦·霍妮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任教,还开办了一家私人心理诊所。也就是在这期间,她发展出了自己的心理学理论。
1932年,她离开柏林来到美国工作。1941年组建了美国精神分析促进协会,并成为新设的美国精神分析学院的院长。
在当时的美国心理学界,卡伦·霍妮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她的著作有《时代的心理症性格》、《精神分析新法》、《我们的内在冲突》、《自我分析》、《心理症与人的发展》(中译本为《自我的挣扎》)等。
卡伦·霍妮的研究重点是人性问题。她认为人性是无善无恶的,所谓善恶都是后天发展而来。她说:“如果我们确信人类的遗传性,就是一种驱策自己去实现本身潜力的进化动力,那道德问题也将另有差异。这种信仰,意味着人类本质是善良的。此种认定必以先前对善恶的认知为先决条件,于是意味着人类天生自然地在为实现自我而奋斗,并且从奋斗中建立起自己的价值框架。”
卡伦·霍妮
在卡伦·霍妮看来,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我实现”。
在卡伦·霍妮的理论体系里,也存在着和弗洛伊德一样的三个我:本我、自我和超我。但是卡伦·霍妮的本我指的是“我们自身活生生的、独特的个人的中心,是可以而且能够生长的唯一部分”。自我指的是个体在某一特定时间内表现或拥有的一切,是个人经验综合所构成的我。而超我,则是一种病态的自我,是心理疾病患者为逃避内心的冲突、寻求感情的统一,而把自己幻想成为一个虚幻的心理偶像。这和弗洛伊德关于“我”的理论完全不同。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三个“我”是上下级关系,超我是最高级,自我是中级,而本我是低级,几乎和动物是一个级别。但是卡伦·霍妮的三个我,是平级关系,不存在高低之分。
卡伦·霍妮重视“冲突”的作用,她认为,一个人的生活中如果没有冲突,那么是无法成长的。冲突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就是人类在追求自己的需要时所面临的成功失败、得意失落、积极消极。在她看来,人类是以一个“战士”的姿态出现在这世界上,必须在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中艰难前行。在前行的过程中,人类与自我做争斗,也和别人战斗,在不断的磨炼中茁壮成长。
虽然冲突是发展自我时一定要面临的过程,是必须要走过的道路,但是不好的人性发展所产生的那种冲突,却会成为人的绊脚石。人性发展的意义在于发掘自己的潜能,并获得内心的安宁和人际关系的和谐。然而,不利的环境却更容易带来不好的结果,让人陷入冲突无法自拔,而无法自拔的冲突又让人内心激**,因而心理失衡。
当然,成长需要冲突,也需要解决冲突。如果没有冲突就无法成长,有冲突但解决不了冲突则向坏的方向发展。如此说来,人类就好像是一个往山上推粪球的屎壳郎,冲突就是那个粪球,很脏很臭,但必须得有,光有还不行,你还得推得动。没有那个粪球,就失去了目标,有了粪球推不动,又会在纠结中迷失自己。
卡伦·霍妮与其他新精神分析学派(指从弗洛伊德理论衍生而来,但是又与之不同的学派)的代表人物一样,强调社会文化对人心理的影响。卡伦·霍妮所指的文化,很大程度上指的是家庭的文化,她重视家庭这个基本社会结构的作用,认为一个好的家庭能让人的心理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而一个不太和睦的家庭,则让人的心理朝着病态的方向发展。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成人必须给予足够的关爱和帮助,若是儿童没能得到来自家庭的关爱,那么就会对整个社会产生怀疑,这种怀疑最终会发展成敌意。如此一来,儿童就会陷入一种既依赖父母又敌视父母的不幸处境之中,产生无助感、害怕、敌意,导致内疚感等。
卡伦·霍妮将基本敌意及其压抑产生的焦虑称为基本焦虑。这是一种“因为处身于自己所认为敌对的世界中而产生的一种被孤立或无助的感觉”。也就是说这是一种在内心不知不觉地积累并到处蔓延渗透的孤独和无能感,一种自觉渺小、无足轻重、无依无靠、被抛弃、受威胁的体验。当一个儿童的基本焦虑产生之后,基本焦虑在内心的不断增长,使儿童感到这个世界充满敌意,危机四伏,因而必然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或叫变态的行为方式,这就是心理疾病。从这里可以看出,霍妮同弗洛伊德一样,也是一个决定论者,任何心理疾病都是一种派生的产物,不同的只是心理疾病在霍妮的眼里是环境带来的恶果。
霍妮的“心理疾病理论”,决定了她在心理治疗方面的方向。因为心理症是由外部的客观环境所引起的,而且这些因素是在随时变动的,因此心理疾病是可以被治愈的——因为既然好的因素会变成坏的因素,那么坏的因素也就能变成好的因素。
在这一点上,卡伦·霍妮要比弗洛伊德乐观得多。弗洛伊德认为人唯一的结果就是在追求欲望中走向毁灭,他认为心理医生的作用就是让人在毁灭的路上相对好过一些。霍妮则认为,人天生拥有实现自己潜能的主动力量,而心理医生则需要通过技术性的引导,让心理病患者认识自己,将他们的精神引向为实现自我而努力。从大环境上来讲,如果人类能够建立一个整体和谐的社会,那么心理疾病产生的数量也会因此降低。这是一种非常乐观的学术态度。
卡伦·霍妮对于心理学的贡献在于,她开创了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这对于精神分析而言是一次极大的推动,让精神分析开始超越弗洛伊德所设置的界限,拥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当然,她并没将弗洛伊德的理论全盘推翻,在很多方面都有所继承。卡伦·霍妮仅仅是想通过对古典精神分析的批判,来建设新的精神分析学说,所以她的理论显得有些保守,有些地方还是没有跨越前辈的限制。但可以确定的是,卡伦·霍妮的理论为心理学界提供了人格的新视角,为人们理解人性奠定了一块新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