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1 / 1)

弗洛伊德的尾巴 肖戈 992 字 2个月前

1906年,瑞士精神分析学家荣格以及他的门生们宣布放弃自己的旧有学说,加入弗洛伊德学派。作为心理学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两位大师,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相遇就是彗星撞月球,在学界内掀起了威力巨大的“冲击波”。而他们两人长达20年的恩恩怨怨,也就此拉开帷幕。

荣格,1875年出生于瑞士凯斯威尔,家庭成员大多为神职人员。

12岁时,荣格在学校与同学玩耍时,被一个熊孩子猛然推倒。或许是倒地时的撞击让荣格大脑中过剩的智商产生了波动,荣格居然从此陷入了一种奇怪的状态之中——经常听到一些别人听不见的声音,而且一看书就会晕倒。

荣格的父母为了治好他的病,请来很多医生,但都无济于事。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那么荣格这辈子别说当伟大的学者了,就连小学能不能毕业都是个问题。

真正伟大的人物,似乎天生就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别人帮不了自己,荣格开始自救——逼迫着自己去读书。于是,出现了这样的场景:

—一百个杰出的才智之士??凑在一起会产生一个白痴

一个小孩捧着一本书认真读着,只读了十分钟,就一头栽倒,晕过去了。过了一会儿他从晕厥中醒来,接着又捧起书……

不知道荣格经历了多少次“读书——晕倒——爬起来再读书——再晕倒”的过程,终于在数月之后恢复了正常读书的能力。

多年之后,已经成为心理学家的荣格把自己幼时的亲身经历拿出来分析了一番,他认为,自己当初是患上了“精神官能症”。所谓的精神官能症,是“焦虑症”的一种,是由心理上的焦虑引发的生理上的不适。这就是说,荣格那次发病其实不是大脑创伤所致,而是因为在学校受到了欺负,因此对一切和学校产生联系的事情都产生了焦虑。这种焦虑是隐藏在潜意识中的那种焦虑,在荣格不知情的情况下暗中“指挥”身体做出反应(读书晕倒),为的是逃避学校。

人们常说:“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这句话在心理学上是说得通的,我们总是在和自己的内心做斗争,用内心的光明战胜内心的黑暗,用积极向上的心理战胜消极情绪,在这种斗争中,我们“找到”了那个最好的自己。荣格的经历就是一个证明。

在战胜自我之后,荣格的自信心得到了加强。整个学生时代,他的成绩都非常不错。

大学时,荣格选择了医学专业。毕业后,他又学习了精神医学方面的课程,并以此为终身职业。

1900年,荣格读了弗洛伊德的名著《梦的解析》。当时,他并未体会到这本书的精妙之处,所以读完之后便将此书束之高阁。

三年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荣格再次捡起《梦的解析》读了起来。这时候,他的阅历和专业素养较三年前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所以当他再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了更深的感悟。

1905年,荣格成为苏黎世大学的精神医学讲师。在给学生授课时,他经常把弗洛伊德的理论引入课堂中。荣格的这种做法给他自己带来了麻烦——有些人批评他给学生传输“不健康”的理念,因为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性”是一个主要话题。

对于外界的批评,荣格回应说:“人们都悄悄地讨论他(弗洛伊德),但是却不敢正视他。所以当我发现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弗洛伊德的理论高度契合的时候,我内心的感受难以形容。”

此时的荣格,陷入了矛盾、纠结之中,一方面,他害怕因为自己站在弗洛伊德一边而遭到排挤。另一方面,他又确实认为弗洛伊德是对的。

最终,在个人利益和真理之间,荣格选择了后者,他坚定地站在弗洛伊德的阵营之中,并成为这个阵营中除弗洛伊德之外最具权威的人物。

一场心理学界的战争,也因此愈演愈烈。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荣格似乎变身成为弗洛伊德学派的“头号打手”。为了维护本学派的理论,他在各种场合与其他心理学针锋相对,口水不断。

人类的竞争方式大都具有相似性,在很多时候无关身份、地位,当荣格加入弗洛伊德学派之后,就有两个教授给他写“威胁信”,信中说:“若你依然站在弗洛伊德一边,并继续为他辩护,那么你的学术生涯便会处于危险之中。”这就好像黑社会电影中一个帮派威胁另一个帮派的成员“要是你继续跟着你们老大干,是不会有好下场的”。只不过人家毕竟是文化人,言辞上显得文雅些罢了。

而此时的荣格,已经是心如磐石般坚定,他回信说:“如果说弗洛伊德代表了真理,我就会站在他这边。如果说学术圈的目的不是为了探索真理,那么我离开这个圈子也无所谓。”

事实上,直到此时,荣格与弗洛伊德还没有正式见过面,只是有一些通信往来。

两人第一次见面是在1907年,弗洛伊德邀请荣格来自己家中讨论心理学问题。

第一次见面共持续了十三个小时,两人从中午聊到凌晨两点。对于生活极度规律的弗洛伊德而言,这种情况并不常见。

见面后,荣格评价弗洛伊德说:“弗洛伊德是我遇到的最重要的人(注意,没有之一);他的态度中根本没有一点儿浅薄的东西。而且极为聪明,是个卓尔不群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