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围绕“性”问题??展开的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从小就想当英雄。
他有这样的愿望,是因为儿时一个老妇人的预言——此子必成大器。
看来无论在哪儿都有一帮人热衷于给孩子预测未来,错了不要紧,谁也不会较真,万一蒙对了,就能捎带着过一把史册留名的瘾。这位老太太这次选对了人,弗洛伊德日后果然成为一位伟大人物。
那么,作为心理学史上最负盛名的人物之一,弗洛伊德的伟大之处究竟在哪儿呢?
是因为弗洛伊德的理论最具权威性吗?恐怕不是。弗洛伊德的理论充满了争议,支持者不少,反对者也很多,从弗氏理论问世的那一天一直到现在,都是如此。
是因为弗洛伊德的理论最具实用性吗?也不尽然。美国心理学界从20世纪初期开始使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去实施心理治疗,但治愈率仅为20%上下,效果着实一般。
弗洛伊德的伟大之处,不是因为他拥有绝对正确的理念,而是因为他是后来者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在最近这100年以来,无数心理学家“自立门户”时,不是从发展、完善弗洛伊德的理论开始,就是从批判、颠覆弗洛伊德开始。无论是支持还是颠覆,任何人都没有办法无视弗洛伊德。
在认识到这一点后,我们就可以冷静地去看待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了。
弗洛伊德酷爱抽烟,每天要抽20支雪茄。不过,他还算不上心理学史上烟瘾最大的人。冯特的学生铁钦纳烟瘾比弗洛伊德还要大,几乎是烟不离手。铁钦纳甚至还下过一个定论,说:“不抽烟的男人就不要指望他成为心理学家。”因此,他的男学生即使不抽烟,在开会的时候还是要装模作样地吞云吐雾一番,生怕自己在老师的心目中失去成为心理学家的资格。那女学生怎么办?人家根本就不允许女学生参加会议!
虽然有着共同的爱好,但是弗洛伊德和铁钦纳以及他所代表的冯特心理学派完全不是一路人。
冯特学派的心理学家们,研究的基础是“人的理性”,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人的所有心理和行为都是有因果关系的——有什么样的心理,就会做出什么样的事情。
弗洛伊德认为那是胡扯,他认为:人和动物没啥两样,所有心理和行为都被原始欲望驱使(弗洛伊德称之为“原欲”),具体说来就是“性欲”和“成功欲”。简而言之就是,人一辈子只做两件事——寻找**对象,以及试图成为伟人。这也就是弗氏常说的男人是用下半身思考的动物的原因了。
弗洛伊德的言论是对于人类自尊的第三次重大打击。
第一次打击来自哥白尼。他告诉人类:“你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生活在浩瀚宇宙一角的渺小生物。”
第二次打击来自达尔文。他告诉人类:“你不是万物的灵长,和其他动物没啥区别,说不定还是猴子变的。”
这两次打击使得人类意识到自己就是这个自然界的一部分,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不过,人类最起码还可以安慰自己说:“虽然我不是宇宙的中心,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一种普通生物,但是最起码我是理性的,我的行为都是智慧的。”
这时弗洛伊德站出来说:“你想多了……”
弗洛伊德的“原欲”理论撕掉了人类最后一块遮羞布,这是最让人难以容忍的。所以,当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出版之后,遭到了几乎整个心理学界的批判。
在《性学三论》中,弗洛伊德正式向外界提出了他的那个著名理论:“性”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原动力。
这部作品如果放到现在,一定会成为畅销书。书中开篇讲述了“性错乱行为”的缘由,解释了同性恋、恋物癖等“性问题”的产生。第二篇,弗洛伊德开始将“性的研究”转向了婴儿。一般来讲,人们认为婴儿是不具备“性意识”的,但是弗洛伊德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发现得出结论:人的性意识在婴儿时代就已经萌发,并且讲述了这种原始性意识对人格形成的影响。第三篇,弗洛伊德讲述了青春期性欲和因生理差别而形成的男性人格与女性人格的差异。
可惜,《性学三论》生不逢时,一百年以前的欧洲,禁欲主义还占据着社会的主流,公开谈论“性事”被认为是可耻的事情,尤其是弗洛伊德书中关于“婴儿性意识”的内容,更是遭到了人们的猛烈批评,毕竟,大部分人都愿意相信“孩子是天真无邪的”。
《性学三论》出版之后,弗洛伊德变成了一个“臭名昭著”的人物。他被认为“思想肮脏”,有人还给他戴上了一顶“维也纳浪子”的大帽子。至于弗洛伊德写的书,则被定义为“色情作品”,少儿不宜。
事实上,表面上人们对弗洛伊德的理论敬而远之,可私底下,却有很多人在阅读和讨论弗洛伊德的著作,所以就出现了一个滑稽的局面——大家都在声讨《性学三论》这本书,但是书的销量却扶摇直上。一年之内再版多次,并被翻译成9种语言在多国出版。
之所以会有如此情况,是因为人们一方面从弗洛伊德的书中找到了合理性和开创性,而另一方面,世俗的道德又不容许这种合理性的存在。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人们知道弗洛伊德可能是对的,但是又不能说他是对的,因为谁若犯了这个忌讳,就会像弗洛伊德一样,被扣上一顶“道德败坏”的大帽子。
四面楚歌,弗洛伊德急需“援军”。这时,荣格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