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理物理学的设想
古斯塔夫·费希纳是一位牧师的儿子,但是他的父亲并不是一个迷信“神”的宗教人士。有一次,这位老先生在教堂上安装了一根避雷针。大家认为这完全是多此一举,有人对他说:“上帝会保护自己不被雷劈的!”老先生回答说:“也许吧,但是物理规律必须得到尊重。”
有了一位这样的父亲,费希纳自然对物理学充满兴趣,但是不知为何,他进入大学之后却选择了医学专业。1822年,费希纳获得了医学学位,并来到莱比锡大学任教。
任教期间,费希纳又把兴趣再次转移到了物理学上。在接下来的十年时间里,他出版了四十多本物理学著作,在物理学界获得了声誉。
1839年,在一次物理实验中,费希纳不慎伤到了眼睛,因此辞去物理学教职。之后的三年时间里,他陷入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危机之中,无心工作。
直到三年之后,费希纳发现自己的眼睛突然康复,这是一个奇迹,在他看来,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是神的眷顾。
康复之后,费希纳放弃了物理学的研究,转而研究心理学。不过,物理学已经成为他的一种思考方式,所以他虽然转行了,但还是常常用物理学的方法去研究心理学。例如他为了研究两个触点的最小距离,便用圆规扎人的皮肤,最后发现,在指尖上,两个圆规尖相距0.22厘米时,人才能感受到是两个东西在扎自己,如果小于这一距离,就会感觉是一个东西扎。在嘴唇上,这一距离变成了0.3厘米。在背部,则是4.06厘米。
在费希纳的那个时代,冯特等人虽然力求让心理学实验变得更加科学,但是他们都没有达到像费希纳这般精确的程度。在其他心理学家看来,费希纳用这种方式研究心理学是不可取的。例如詹姆斯就说:“费希纳的著作很透彻也很精妙,但是在我看来,这并不是研究心理学的正确方式。”
费希纳本人则对自己的研究方式充满自信,他说:“巴别塔从未建成,是因为人们还没有就如何建造它达成一致。我的心理物理学大厦将会永远矗立,因为人们无法拆毁它。”言下之意就是说:心理学之所以不能被称为科学,是因为你们这帮人根本不知道怎么研究它。而我的研究方式是科学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总体上看,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最后并未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主流,因为如果按照他这种凡事都要讲数据、讲精确的方式,很多心理学问题是没法研究的。但是也不能因此否认他对心理学的贡献,他促进了人们对于直觉和感觉的认识,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而且,费希纳的研究方式也对后来的许多心理学家产生了积极影响,赫尔曼·艾宾浩斯便是其中之一。
艾宾浩斯曾经在大学当过讲师,后来又在军中服役。退役之后,他开始四处旅行。
一次,艾宾浩斯无意中读到了费希纳所写的《心理物理学纲要》一书,通过这本书,他开始意识到心理学会成为像物理学那样的自然科学。这个消息让他非常振奋,因为他和费希纳一样,认为心理学应该成为一门更加精确的科学。
1880年,艾宾浩斯来到柏林大学担任讲师,在那里,他开始研究人类的记忆。
艾宾浩斯的研究是孤独的,因为当时没有人从事相关研究,他只能独自前行。至于老前辈费希纳,此时已经八十多岁了,而且颇有些“不正常”,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霍尔曾经这样描述老年费希纳的生活状态:
一个奇怪的人,他已经忘记了自己著作中的大部分内容。他生活中的主要兴趣是在一条非常非常长的绳子上打结,或者是研究如何在石头上写字……
老前辈和同龄人都指望不上,艾宾浩斯只能自己做实验。但由于他在学校里的地位很低,所以并没有大量的被试供他实验,他只好在自己身上做实验。
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艾宾浩斯做出了成绩。1885年,他出版了专著《论记忆》。这本书受到了人们的关注,艾宾浩斯在心理学界的地位得到了认可。
《论记忆》这本书,可以被看作是一本教人们如何提高记忆力的工具书籍。艾宾浩斯通过大量的实验,总结了记忆的许多特点,比如:有逻辑关系的内容更容易被记住,“死记硬背”是最为有效的记忆方法之一,入睡之前背诵某些东西更容易长时间记忆等等。
艾宾浩斯对于逻辑思维非常重视,他认为逻辑思维要比惯性思维更有利于人的发展。从事实上来看,也确实如此。有这样一个实例可以证明这一点:
如果某人把一个漂亮的鸟笼放到房间里最容易观察到的地方,那么用不了几天,这个人就一定会在以下两个选择中选择一个:一是扔掉鸟笼。二是放一只鸟在鸟笼里。这就是所谓的鸟笼逻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设想一下,如果你是房间的主人,那么每个走进你房间的人都会问你:“你的鸟呢?是不是死了?”这时候你要回答:“我没有鸟。”那么对方会说:“没有鸟你挂个鸟笼干什么啊?”
当每个人都这样问的时候,你最终会有一天忍不住扔掉鸟笼或买一只鸟放进去。在这个故事中,问话的属于惯性思维。如果用逻辑思维的话,就可以得出“鸟笼不等于鸟”这个简单的结论,就没有那么多麻烦了。由此可见,生活中许多麻烦都是由于人缺少逻辑思维造成的。
艾宾浩斯的研究得到了许多心理学大佬的认可,比如詹姆斯,他就认为艾宾浩斯是德国最优秀的人之一。他本人也因为著作的出版得到了柏林大学的重视,成了副教授。不过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自从功成名就之后,艾宾浩斯便终止了对于记忆的研究,开始投身到心理学的实际应用中。
艾宾浩斯可以算作一位心理学革新者和先驱者,但是他并不像冯特那般有大量的追随者,也没有形成自己的心理学派。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成功确立了研究记忆的实验模式。在他以后的百年间,人们都还在用他的方法去做相关的实验。
1909年,艾宾浩斯患肺炎去世。铁钦纳惋惜地说:“这是一个令人悲痛的损失,他的著作将会和冯特的一样重要。”而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