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伦塔诺和斯夫顿(1 / 1)

弗洛伊德的尾巴 肖戈 986 字 2个月前

—战争对心理学的影响

弗兰茨·布伦塔诺(Franz Clemens Brentano,1838—1917年)出生于德国马林堡,他的父亲是一位名气不是很大的作家。

布伦塔诺13岁时,父亲去世了,母亲独自一人抚养他成人。在母亲的构想中,儿子将来最好是能成为一位牧师,所以,母亲便将布伦塔诺送进了慕尼黑大学学习神学。

1864年,母亲的愿望实现了,布伦塔诺成了一名牧师。但是他的牧师生涯只持续了8年。1866年,布伦塔诺发表了一篇文章,反对教会将“教皇永远不会犯错”作为信条。他的这一观点受到了教会的抨击。1872年,他被迫辞去了牧师职务。

在辞去牧师职务后,布伦塔诺开始研究心理学,他撰写了《从经验观点看心理学》一书。这本书得到了外界的重视,而布伦塔诺也因此获得了维也纳大学的教授职务。

布伦塔诺认为:心理学应该是一种经验主义的科学。这种观点与冯特有相似之处,但是也有重要区别。

首先,布伦塔诺对于心理学实验的意义持否定态度,但冯特认为实验和经验同样重要。

其次,布伦塔诺的心理学理论有一种固定的逻辑,到1874年他的理论彻底成形之后,就很难再做出改变了。而冯特的理论则是开放式的,冯特会不断地修订和扩展自己的理论,也正因如此,冯特的学生才可以在冯特理论的基础上衍生出那么多的学派。

最后,布伦塔诺认为一个人不可能以自己为观察对象来认识心理学,也就是说,一个人不可能客观地认识自己的情感和意识。但冯特却认为,研究心理学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观察自己。

从1880年开始,布伦塔诺的人生陷入低谷,他的视力严重受损,生活非常困难。生活上的不顺利导致他无法在心理学研究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因此,终其一生,布伦塔诺也只出版了8本心理学著作,产量很低。这也导致他的名声远远比不上同时代的其他心理学家,如冯特和艾宾浩斯等人。但是,由于布伦塔诺走了一条与冯特完全不同的道路,所以他从客观上拓宽了心理学研究的领域,这是他为心理学做出的主要贡献。

布伦塔诺是从牧师改行做心理学家的,而与他同时代的卡尔·斯顿夫(Carl Stumpf,1848—1936年)则更离谱——从音乐家改行,成为心理学家。

1848年,斯顿夫出生于耶稣受难日的那一天,88年后,他在耶稣降生之日逝世。

斯顿夫从小就很有音乐天赋,7岁学小提琴,到10岁的时候就具备了公开演出的技能。音乐也成为他一生的伴侣。

在高中时代,斯顿夫遇到一个改变了他一生的人物:布伦塔诺。布伦塔诺教会了他如何理性地思考问题,也引起了他对心理学的兴趣。

他的大学时代是在柏林大学度过的。在那里,他有两个朋友,一个是心理学家赫尔姆霍兹,另一位是小提琴家约阿希姆。这两个人都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正因为对心理学和音乐的双重热爱,所以斯顿夫将音乐审美与心理学结合到了一起,开始研究“人们在欣赏音乐时的心理状态”。

毕业之后,斯顿夫先后在哥廷根大学和符茨堡大学担任讲师,开始了自己的学术生涯。1875年,斯顿夫开始撰写不朽巨著《乐音心理学》。正是这本书,让他成为一名一流的心理学家。

三年之后,《乐音心理学》出版。在这本书中,斯顿夫提出:音乐和颜色、意象一样,是可以被感觉或者是想象的。他对不同乐器的声调、旋律等特点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找到了许多与心理学有关的音乐定律。这是非常杰出的贡献。

由于著作的成功,斯顿夫在学术界的地位大大提高,许多知名大学邀请他到学校任教。1894年,他成为欧洲最好的大学——柏林大学的一位教授,这是冯特都未曾达到的高度。

除了在柏林大学担任教授之外,斯顿夫还担任着柏林大学心理学研究所的主任。这个研究所是艾宾浩斯创建的,成立之初规模很小,但是当斯顿夫到来之时,这里已经成为一座规模巨大的实验室。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斯顿夫的地位再次获得提升:由于战争的缘故,社会上得心理疾病的人越来越多,而斯顿夫则成为研究战争心理创伤的主要人物之一。但是战争也给他带来了负面的作用——实验室的年轻人都被拉去当兵了,因此实验室成了荒废之地。

值得一提的是,在心理学的历史上,战争从来都是这一学科大发展的催化剂,因为在战争中,大多数人,尤其是士兵,都会受到心理上的严重创伤,此时,人们需要心理学家抚平伤痕,心理学的重要性也更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斯顿夫当上了柏林大学的校长,这是学术界对于他本人的认可,也是对心理学的认可。

1921年,斯顿夫从柏林大学退休。此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间歇期,社会一片动**,斯顿夫的研究被淹没在动乱的大背景之中,未能获得突破。但仅凭他在听觉和美学领域做出的贡献,斯顿夫已经足以在心理学界占据重要地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