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顿
回国之后,高尔顿出版了一本书——《旅行的艺术》。在这本书中,高尔顿描述了旅行中的见闻,也介绍了一些旅行时需要了解的知识,其中有很多是搞笑的“冷知识”,例如:驴子在叫唤之前一定会先翘起尾巴,如果在它的尾巴上绑一个重物,让它翘不起来,那驴子就不会叫唤了。
高尔顿先生,你到底做了些什么!
1853年,高尔顿结了婚。婚后,高尔顿的旅行生活稍微收敛了一些。但他天生是个闲不住的人,在家里,他又开始发明机器。
高尔顿先后发明了印刷发报器(电报的前身)、改进油泵、一种旋转蒸汽机和一种潜望镜。他发明这个潜望镜,是为了可以让自己在拥挤的地方越过高个子看到里面发生了什么事情,由此可见,高尔顿还是个喜欢看热闹的人。
时间一点点流逝,高尔顿先生到了40岁。这个时候,他对发明也失去了兴趣,正式投入心理学研究的行列中。
或许是因为自己的智商过高,但是又没有一个标准来衡量自己的智商高到了什么地步,所以高尔顿研究的具体内容是“智力测验”——希望找到一整套评估智力的方式。
就在这段时间,高尔顿的表哥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的理论。对于表哥的进化理论,高尔顿也是赞同的。而且,他认为人的智力也符合进化论的原理——高智商的人会将自己的智力水平遗传给下一代,下一代人的智商会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提高,然后再遗传给下一代。
高尔顿统计了过去四十年间剑桥大学的高才生背景,发现这些优秀的学生大多数出自父母同样优秀的家庭里。这一统计结果似乎为他的理论提供了一些依据。
但令高尔顿感到无比遗憾的是——按照自己的理论,那么自己的后代将是非常聪明的人,可他没有后代。
1869年,高尔顿的著作《遗传天赋》出版了,这是他第一部,也是他论心理能力遗传的四本书中最有影响的一部著作。他在该书中选择了一系列非同寻常的人,目的是看看在这些人的家庭中,才智的普及率与一般家庭比较起来有多高。
高尔顿开始研究那些优秀人物的家族史,他研究的对象包括宗教改革以来的法官和历史上一些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人物,比如军事首领、文学家、画家等人。最后,他得出一个数据,社会上杰出人物出现的概率约为百万分之一。而在出现过杰出人物的家庭里,这个概率要高得多。因此高尔顿认为,“优秀”也是可以遗传的。
他把人类的智力曲线分成16等,位于中间一等的是平均水平。高尔顿分析的结果是,智力水平最高的两等中,包含了百万分之二百四十八的人群。但最高的那一等,只占据了总人口的百万分之一。
最后,高尔顿得出结论说:
“有人认为,婴儿生下来大都差不多,之所以人和人有差别,是因为教育和道德培养的不同,但是我不这么认为,我不认为人先天平等,每个人从生下那一刻,他的优秀与否,就是注定了的。”
他还进一步认为,通过“优生”,可以改善人群的素质,应该给优秀的基因更大的发展空间,限制所谓劣等血统发展的空间。
高尔顿的这种极端言论,与后来纳粹分子鼓吹的纯种“雅利安人”的繁殖思想不谋而合,这也给他的名声带来了极大的负面效应。
高尔顿的优生学被日后的心理学研究所抛弃,因为无论是从科学还是道德的角度而言,他的言论都太过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