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的颠覆(1 / 1)

弗洛伊德的尾巴 肖戈 968 字 2个月前

—生物学家对于心理学的??不朽贡献

除了冯特之外,还有一个人对心理学成为科学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这个人被人们所熟知,但是却很少有人将他同心理学联系在一起,他就是提出进化论的伟大的科学家达尔文。

一直以来,在心理学的天空上始终萦绕着一片乌云——人的思维到底从何而来?在上一章,我们可以看到各个流派的哲学家们针对这个问题给出了多种不同的答案:有人说与生俱来,有些人说后天养成,有人说二者兼有……但不管是哪种说法,都是形而上的推论,缺乏科学依据。

达尔文出现之后,情况发生了转变。

1809年2月12日,达尔文出生于英国一个富裕的医生家庭,在家中排行老五。

达尔文在剑桥大学度过了自己的学生生涯,获得学士学位之后,他选择了一条非同一般的道路——以博物家的身份跟随英国皇家海军“小猎犬号”出海探险。

达尔文探险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内心的一个疑问——这世界上众多不同的物种到底是从何而来?这个问题的答案将影响人类对自我、自然的认识,其中也包括对心理学的认识。

在宗教思想占据主流的时代,人们认为人就是上帝“创造”出来的,阿尔玛主教甚至断定:地球是公元前4004年10月22日上午九点诞生的,而人类则在地球诞生后的一天被上帝创造出来。居然能把时间计算得这么精确,就像他当时在场一样……既然人是上帝造的,那么人类的思维自然也是上帝的杰作。一个人善,是因为服从了上帝的指示;一个人恶,是因为受到了魔鬼的引诱……正因为对人类起源的认识是错误的,所以建立在宗教基础上的心理学无疑是原始的、不科学的。而心理学若想真正变成科学,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人从哪里来这个问题。

达尔文希望自己可以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在探险途中,达尔文来到了科隆群岛,这个地方在达尔文来到之后有了另外一个浪漫的名字——“与上帝分手之处”,因为达尔文在此找到了推翻神创论的证据。

科隆群岛地处于太平洋东部赤道,包括了7个大岛,13个主要岛屿,23个小岛,50多个岩礁,当时属于英国的殖民地。

达尔文来到此处之后,与管辖科隆群岛的英国副总督拉斯·劳森相识,劳森曾向达尔文夸耀道:“我一看海龟的壳子,就知道这只海龟来自于群岛中的哪一座。”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达尔文对科隆群岛上“同种相隔数里,然其形制大不相同”的自然现象产生了兴趣,他开始研究当地的物种。

在科隆群岛上,达尔文发现了十四种燕雀,严格来讲,这十四种燕雀其实是一种鸟,但是却由于身处不同的环境,产生了一些不同。有些燕雀生活在植物繁盛的岛上,由于经常吃坚果,所以进化出了粗壮的喙,用以啄开坚果的外壳。有些燕雀生活在昆虫众多的岛上,进化出了细小的喙,方便它们捕食昆虫。还有一种燕雀,则进化出了方便食用水果、浆果的喙。

从这些现象中,达尔文得出了一个结论——生物会为了适应当前的环境而不断地进化。任何高等生物,包括人,都是由低等生物进化而来的。

1836年,达尔文结束了自己的旅行,回到英国。他将旅行途中的发现写成了一本书——《小猎犬号之旅的动物学》,并在此书中提出了“进化论”“适者生存”等重要理论。

进化论的提出,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它将人从天之骄子的神坛上无情地揪了下来,让人类接受了“自己和其他动物没啥大区别”这一无情的事实。达尔文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荣誉。

那么进化论讲得究竟是什么呢?

1.它是一种讨论“是什么”的科学,而不讨论“应该怎样”。

进化论的观点是“自然界的规律是适者生存”,而非“自然界应该是一个适者生存的环境”。这二者之间存在很大差别,在达尔文之后,有一些社会学家脑洞大开,提出了“人类社会就是应该适者生存,那些不能适应社会的人,就应该灭亡”。这样的观点是他们自己对于进化论的歪曲,而非达尔文的本意。

2.适者生存,而非强者生存。

适应环境可以有多种方法,尖牙利齿、擅长捕食是对环境的适应,生殖能力超强也是对环境的适应。无论哪种进化,只要能适应环境,就可以生存。而那些强大的动物,未必就是真正地适应了环境。恐龙的灭绝即证明了这一观点。

3.在自然界中,能够留下更多后代的物种,才是真正的胜利者。

生物都有尽量多地复制自己基因的本能,而一个物种若想在地球上生存,就必须要不断地复制自己的基因,让种群的数量不断增加。所以,进化论不认为有钱、有力量才是成功,而认为拥有更多后代才是成功。

4.人类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类拥有发达的大脑,因此便不被基因的力量所控制。

总体上而言,进化论是一套非常严谨的理论体系。虽然从它出现的那一刻起就充满了争议,但是达尔文的这一发现,对人类的认识却是一个巨大的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