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钦纳和闵斯特伯格(1 / 1)

弗洛伊德的尾巴 肖戈 1853 字 2个月前

—从欧洲带到美国的心理学种子

冯特培养了一大批学生,其中不乏日后开宗立派的心理学大师。正如我们之前所说,“到1900年,美国有43个心理实验室,其中12个是由冯特的学生创立的。这些学生各自发展出了自己的心理学体系,使得心理学在诞生之初就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在冯特的学生中,有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除了美国学生之外,很多欧洲的学生在学成之后也来到了美国。这或许是因为当时美国的社会环境更加适合心理学的发展。也因此,在冯特之后,美国的心理学事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铁钦纳(Edward Bradford Titchener,1867—1927年)和雨果·闵斯特伯格(Hugo Munsterberg,1863—1916年)都是冯特的学生,而且都是欧洲人。但是在1892年,他们两人同时移民美国,各自主持重要的心理学实验室。

铁钦纳在康奈尔大学,闵斯特伯格在哈佛大学。

铁钦纳这个人烟瘾很大,他收学生的标准中有非常重要的一条标准——必须会抽烟。因为他认为一个不会抽烟的人不配研究心理学。

在康奈尔大学,铁钦纳的学术水平获得了进一步的提升,因此受到尊重。和他的老师一样,铁钦纳也会穿着学者袍来上课,而他的助手则必须提前到场,为他事先准备好一切。

从1893年到1900年间,铁钦纳把主要精力放在实验室里。但是随着他在大学里的名声越来越响,学生也越来越多,他开始将精力更多地放到了课堂上,实验室的工作也变成了他指导学生去做。

在这段时间内,铁钦纳开创了“构造主义”心理学派,这也是历史上的第一个心理学派。所谓的构造主义,有两点核心思想:

1.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状态三种元素;

2.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而**是情绪的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

在研究方法上,构造主义强调内省方法。

简单来说,构造主义把人的心理看作是“积木”,由若干形状不一的小木块组成,这些小木块结合到一起,又形成了各种复杂的图案。而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找到藏在人心中的小木块,并且搞明白那些小木块能够拼成的特定图案。

从客观事实上来讲,构造主义并不是“真理”,因为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人心中的小木块往往是“黏”在一起的,要把它们区分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铁钦纳的晚年,他的学说受到了广泛质疑,而他本人也开始变得沉默寡言,看起来非常悲伤。

在铁钦纳逝世的前几年,心理学世界“变天了”,曾经被很多心理学家奉为经典的构造主义失势,机能主义和行为主义成了心理学的主流。1925年,铁钦纳的一位学生麦迪逊·本特利也说:“再没有任何构造主义者了。”

此时的铁钦纳,一定非常痛苦。他远离了心理学领域,开始转行搞古钱币收集。

1927年,铁钦纳死于脑瘤,享年60岁。构造主义的创始人、最后一位坚守者也没了,构造主义从此成为历史名词。

与铁钦纳不同,雨果·闵斯特伯格所开创的应用心理学,则得到了发展和继承。

闵斯特伯格出生在普鲁士的丹泽(今日之波兰),少年时在莱比锡大学求学,并成为冯特的弟子。

1887年,闵斯特伯格还在德国佛莱堡大学担任讲师,只不过是无薪讲师——学校不给工资,只能从学生的学费中收取一部分讲课费,学生多就挣得多,学生少就挣得少。

为了维持生计,闵斯特伯格只好搞起了副业——写书。1888年,他出版了一本名为《意志的活动》的书。但是这本书却遭到了同门师兄铁钦纳的批评:“闵斯特伯格拥有轻松写作的致命天赋,这对于科学,尤其是一门年轻的科学来说,尤其致命。因为科学最要紧的是精确性。”总之,铁钦纳认为闵斯特伯格的理论都是凭空杜撰的,没有经过科学的实证。

铁钦纳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他自己主持着一个规模可观的实验室,而闵斯特伯格却是个不领工资的讲师,条件着实简陋。但不管怎样,铁钦纳说的也是客观事实,没有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确实令人生疑。

或许闵斯特伯格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开始着手创建自己的心理学实验室,并在不久之后完成了这一目标——如果说两间房子加自己购买的一点点可怜的仪器也算是实验室的话。

在简陋的实验室里,闵斯特伯格取得了丰硕的实验成果,并出版了《对实验心理的贡献》一书。

此书出版之后,再次遭到铁钦纳的批评,但是却受到了另一位同门师兄詹姆斯的欢迎。

此时的詹姆斯,已经功成名就。从欧洲求学归来之后,他当上了哈佛大学的教授,并在美国开设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比他的老师冯特还要早(只不过他的这个实验室最初是用来配合教学的)。

詹姆斯对闵斯特伯格的观点非常支持,而且,他还想把闵斯特伯格拉到哈佛大学,去主持实验室的工作。

不久之后,詹姆斯就给闵斯特伯格写信:

“尊敬的闵斯特伯格博士:

如果受邀来执掌哈佛大学心理学实验室,以及该学科的更高级别机构,工作三年,薪水约3000美元,你会考虑吗?”

1892年,美元的币值比现在大得多,那时候3000美元的购买力大约等于今天的400 000万美元(1900年美国颁布《金本位制法》规定:1盎司黄金可兑换20.6美元。而2011年的金价大约是1盎司黄金1800美元)。

所以,詹姆斯是在**裸地用金钱吸引闵斯特伯格来哈佛工作。当然,除了金钱的引诱之外,他还采取了一些其他措施。不久之后,詹姆斯给闵斯特伯格写了第二封信:

“我们大学是全美国最好的大学,同样,我们也必须保持在心理学领域的领先地位。我已经50岁了,我的能力也仅能使我维持实验室的运转。我们也许能够找到可以依靠的年轻人,但是你要知道,我们需要的不只是一个可靠的人,而是一位像你一样的天才。”

……

金钱的**再加上一顶高帽,闵斯特伯格自然难以拒绝,他来到了哈佛,成了心理实验室的主管。

在哈佛,闵斯特伯格写出了一本重要的著作——《心理学原理》,受到了心理学界的重视。从此以后,他开始疯狂写作,出版了二十多本英文书和六本德文书,论文更是多达上百篇。

在此期间,闵斯特伯格也逐渐形成了更加成熟的学术观点。他认为,心理学不应该只是一门实验科学,还应该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去分析人的心理、去治疗各种心理疾病……闵斯特伯格曾经说过一句话:“对于水而言,喝下它远比在实验室里分析它的化学成分更重要。”

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闵斯特伯格开始大量地将心理学应用到疾病的治疗中来。他的实验室成了一个诊所,闵斯特伯格在这里接待了许多心理病人,颇有些悬壶济世的风骨——他给人看病都是不收钱的。

闵斯特伯格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是调动病人的主观意念,他让病人躺在一张**,充分发挥想象力,然后再用语言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心理。这种方法看起来有点“不作为”,但闵斯特伯格确实用它治好了许多妄想症和恐惧症病人。

除了治疗心理疾病患者之外,闵斯特伯格还认为心理学有更广泛的实际用途,比如审判犯人。他写了一本书,叫作《论目击者的立场》,内容主要是讲述在犯罪行为中,那些“证人”们的心理状态。

从前,那些与案件本身无利益关系的证人所提供的供词,会得到法庭高度重视,一般会被认作事实真相。但闵斯特伯格发现,由于受到了辩护律师的引导性提问、案发当时的恐惧心理等外界干扰,这些证人们的记忆经常出现偏差,所以他们的供词不足为信。

闵斯特伯格的这个观点公开之后,法律界沸腾了,原先大家都是找证人——听证词——断案。现在你说证人不靠谱,这不是在扇大家的脸吗?坚决不行!于是这些人开始反对闵斯特伯格,说他是“黄色心理学家”,说心理学家没有权力干涉法律。一时间,闵斯特伯格成了一个在社会上充满争议的学者。

尽管受到了指责,但闵斯特伯格不准备“悔改”,接着,他又出版了《陪审员心理》,将心理学这只脚在法律领域又往前踏出一步。

在《陪审员心理》一书中,闵斯特伯格提出了一个观点:由于女性感性大于理性,所以不合适充当陪审员的角色。这个观点惹怒了那些女性律师,在接下来的数年时间里,闵斯特伯格成了法律界女性最“挂念”的人——大家时时刻刻都不会忘记批评他。

从今天的观点来看,闵斯特伯格的这些理论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是作为一个将心理学推向应用领域的先行者,闵斯特伯格对于心理学的贡献不容忽视。

闵斯特伯格的晚年过得并不幸福。这个人非常热爱祖国,所以在来到美国之后还保留着德国国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和德国成了敌对国。闵斯特伯格虽然人在美国,但依然不遗余力地为自己的祖国辩护。结果,国家之间的仇恨转移到了他个人头上。甚至有人认为,闵斯特伯格是德国的间谍,这使他遭到周围人的排斥,失去了友谊和尊敬,孤立无援。

1916年,闵斯特伯格在讲课过程中突然心脏病发作,因病逝世,年仅53岁。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闵斯特伯格本人被美国排斥,但是美国人却采用他的方法对付德国人。战争期间,美国人为100万名士兵进行了心理测验,而这一设想最初正是闵斯特伯格提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