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用客观现实认识世界
18世纪40年代,美国人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年)在费城开始了对电的研究。
他发明了一个避雷针,将其安装在了位于高耸建筑物顶端的岗亭上——因为在这里站岗的人,经常有被雷劈的情况。
结果,自从安装避雷针后,岗亭的守卫们就安全了。
为了验证避雷针的可靠性,欧洲人也做了大量的实验。在德国和英国,实验都获得了成功。只有俄国的实验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是参与者没有完全遵守富兰克林的预防措施,结果造成了实验者的死亡。
富兰克林研究电的初衷可能仅仅是希望搞明白这一物理现象,他自己可能也没有想到,电学研究居然会影响到医学。
1791年,医学家加尔瓦尼将一只青蛙绑在实验台上,并施以“电刑”。
结果他发现,每当电流通过青蛙的身体,青蛙的肌肉就会收缩。他因此得出结论——在神经活动中,有电的成分。
加尔瓦尼的结论虽然正确,但是却不能让人完全信服,因为“电流能刺激神经”不意味着“神经中一定有电流”。
直到1848年,雷蒙德才终于用实验证明了神经中确实存在电流。这一次倒霉的还是青蛙。
雷蒙德先是用大量的青蛙去做实验,他将导线接到青蛙的神经上,试图测试其中可能存在的电流。但是由于当时的仪器不够灵敏,所以雷蒙德总是失败。最后,雷蒙德决定放过可怜的青蛙,自己上。
他在自己的皮肤上接了一根导线,为了增加皮肤的传导性,他还在皮肤上涂抹了盐水。终于,他检测到了来自人体内的微弱电流,以此证明了神经的电传导性。
雷蒙德发现了神经电流后,另一位医学家赫尔姆霍兹(Helmholtz,1821—1894年,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生理学家)开始研究电流的速度,即神经传导信号的速度。
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实验,赫尔姆霍兹得出结论:神经冲动传导的速度是每秒25米。这就说,假如一个人的身高是1.9米,他的脚趾受了伤,那么痛觉从脚趾传到大脑的时间应该是0.4秒左右。
赫尔姆霍兹的实验在今天被看作是19世纪最伟大的实验之一,但是在当时,却遭到了人们的怀疑。因为大部分人都主观地认为,感觉是即刻产生的,似乎根本不需要时间。这就是科学家和普通人的区别,科学家用实验和事实说话,普通人用感觉和经验说话。
因为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因此赫尔姆霍兹的研究在当时并未引起重视。当然,这也和他笨拙的表达能力有关系。
赫尔姆霍兹是一个特别不善于表达的人。一位同时代的医学家曾对他说:“我自豪而悲伤地说,你的研究只能被我一个人所理解。你对主题的表达是如此地含糊不清,这让你的报告会更像是一场介绍会。”
就连赫尔姆霍兹的父亲也对儿子的表达能力非常悲观。一次,在赫尔姆霍兹演讲过后,父亲说道:“我对他的听众充满感激……”言下之意就是,来听儿子无聊演讲的人都不容易,值得感谢。
尽管在当时不被人接受,但赫尔姆霍兹的成就非同小可。因为他的结论引出了许多关键性的问题,如:精神冲动的本质是什么?不同人的神经传导速度一致吗?神经传导速度取决于刺激的强度吗?
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大大推动了医学和心理学的进程。这在本书以后的篇幅中会有所提及。
值得一提的是,赫尔姆霍兹的手下有一位年轻的教授跟着他一起在实验室工作,此人叫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年,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日后成为公认的实验心理学之父。关于他的故事,自然是本书中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