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勒(1 / 1)

弗洛伊德的尾巴 肖戈 645 字 2个月前

—狂热地迷恋上活体解剖

自从人们开始“测量神经电流”之后,一些学者就提出了机械论的概念。

所谓的机械论,是将人的大脑视为一个“机器”,并认为大脑就像是电路一样运行。法国哲学家朱利安·德拉·梅特西写了一本名为《作为机器的人》的书,阐释了这个观点。

在机械论者中,约翰内斯·缪勒(Johannes Peter Müller,1801—1858年)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

缪勒出生于德国科尔布伦茨的一个富足的家庭里,是一个天才式的人物。他的天才甚至能从外表看出来:头发纷乱,眼睛有神,像极了另外一位伟大人物——拜伦。

21岁时,缪勒在柏林大学拿到了医学学位,从此开始了生理学的研究。他的天才在工作中凸显出来,24岁时就获得了波恩大学的助教头衔,29岁时,又成为全日制教授。

那时的缪勒,非常着迷于活体解剖和动物实验,但是这种工作让他的心理发生了一些变化,他开始变狂躁不安,呈现出了典型的狂躁症症状。所以,他在成为教授的同时,也患上了抑郁症,不得不暂时离开科研岗位。

等到缪勒从病中走出来重新开始工作之后,他发现在生理学的领域,原先比不上自己的人也超过了自己,于是,他再次抑郁了!

47岁时,由于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冲击,缪勒的抑郁症加重;57岁时,这位脆弱的天才人物终于承受不住,选择自杀作为自己的生命的终结。

由于后半生被病魔困扰,所以缪勒在生理心理学方面的贡献大多是他年轻时取得的。32岁时,他出版了自己的著作《生理学手册》,在这本著作中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讨论了灵魂的哲学。

缪勒所讨论的话题,已经被前人无数次地讨论过,他想要和所有人都不一样,于是在著作中加入了一些标新立异的观点。例如:灵魂就是行动中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或者是临时寄存于人体的某种“生命活力”。这些观点足够夺人眼球,但至于正确与否,恐怕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虽然缪勒在某些地方存在谬误,但是他关于神经系统的许多发现都极利于生理心理学的确立,其中有一项还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早期的学者们认为,感觉神经就如同一根管子,任何来自外界的刺激都可以通过这根管子进入人的大脑。也就是说,所有的感觉神经都是同一种东西,没什么分别。

但缪勒却发现,人的神经也有几种不同的种类,各有各的作用。例如光学神经只能将图像传到脑子里,听觉神经则专门负责传递声音。因此缪勒总结说:“光学神经总是,而且也只传递光线感觉;听觉神经总是,而且也只传递声音感觉;其他的感觉神经总是,而且也只传递各自的感觉。”

缪勒为了验证自己的说法,曾经用许多动物做了实验。他觉得这还不够,到最后开始用自己做实验。比如,他用力压自己的眼睛,出现了眼冒金星的感觉。他认为,这是因为眼睛上的神经无法传达触觉,于是便将压力转化成了可以被传达的视觉来体现。

如果让今天的人分析的话,缪勒的这个实验完全是错误的,压力导致的眼冒金星,不是因为视觉神经把压力转化成了视觉,而是因为眼球受到压迫之后产生的视觉幻觉。但缪勒的结论是对的——各种神经都有自己特有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