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局势对心理的影响
在知识领域之外,亚里士多德对于世界的最大贡献是他教出了一个好学生——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the Great,公元前356-前323年)。
在希腊西北部,有一个王国名曰马其顿。公元前343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邀请亚里士多德来到王宫,给自己13岁的儿子亚历山大当老师。
亚里士多德将自己的知识倾囊传授给了亚历山大,后者在他的培养下成了一名头脑聪慧、富有远见卓识的人物。
公元前336年夏,腓力二世在女儿的婚礼上遇刺身亡,当时仅有20岁的亚历山大继承了王位。
亚历山大志向远大,他力图建立一个统一的大帝国。经过数年征战,他制服了希腊其他城邦,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马其顿帝国。城邦制就此消亡。
之后,亚历山大又开始主动出兵攻打波斯帝国,史称“亚历山大东征”。
亚历山大东征历时10年,行程过万里。期间,亚历山大消灭了波斯帝国,在西起巴尔干半岛、尼罗河,东至印度河这一广阔的土地上建立了幅员空前的亚历山大帝国。
这场战争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希腊文化在亚洲得到传播。历史学家称此现象为希腊化文化。
随着亚历山大的地位越来越高,他与亚里士多德之间的关系也开始逐渐疏远。
亚里士多德认为,东方人是野蛮人,应该赶尽杀绝。而亚历山大则主张善待东方人。政治上的分歧,让两人原本融洽的师生关系变得紧张起来,到后来两人甚至中止了往来。不过外界对此并不知情。
公元前323年,33岁的亚历山大在巴比伦高烧身亡。当亚历山大的死讯从巴比伦传来时,雅典人把对亚历山大的怒气发泄到亚里士多德的头上(因为亚历山大破坏了城邦制,所以雅典人对他一直怀恨在心),控告他犯了“渎神罪”。亚里士多德含冤受辱,第二年也离开了人世。
亚历山大死后,原本被统一的希腊瞬间土崩瓦解,但是却没有回归到旧的城邦制,而是分裂成了几个小型的王国。
对于希腊人而言,美好的城邦时代结束,转而进入了一个混乱的时期,这让他们的生活陷入动**之中。当时最为著名的剧作家米南德写道:“人类的理智停止进步,宿命掌握了整个世界。人类的未来一片黑暗,想到这里,连河流也开始潺潺哭泣。”
在充满悲观情绪的社会中,人们会将逃避作为获得安宁的手段,所以,在这一时期,产生了“伊壁鸠鲁主义”“犬儒主义”等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