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父①,予王之爪牙②。胡转予于恤③,靡所④止居?祈父,予王之爪士⑤。胡转予于恤,靡所厎⑥止?
祈父,亶⑦不聪⑧。胡转予于恤?有母之尸⑨饔⑩。
注 释
①祈父:周代执掌封畿武装力量的高级官僚,义同将军、司马。②爪牙:鸟用爪,兽用牙,最初是对武将、猛士的比喻,并无贬义。《汉书·李广传》:“将军者,国之爪牙也”。《汉书·陈汤传》:“战克之将,国之爪牙,不可不重。”③恤:忧患。④靡所:没有处所。⑤爪士:即爪牙之士。⑥厎:停止。⑦亶:确实。⑧聪:听觉好。⑨尸:陈列。⑩饔:熟食。
译 诗
大将军!我本是天子的近身侍卫。
为何将我调拨到边塞受苦累?没有一日能安睡。大将军!我本守护天子的安危。
为何将我调拨到边塞受苦累?没有一日能安寐。
大将军!实在不配其位。
为何将我调到边塞受苦累?使我母亲饭食不知味。
延 伸
这是一首发牢骚的诗,多认为作于宣王之师败于千亩。按照周制,王国军队按照职能不同,各有专守,保护国都和宫廷安全的军队不予外调,诗中的“祈父”,也就是大将军,却调任他们奔赴疆场,引发了士兵们的不满,故而发此牢骚。周宣王执政晚期,多次对外用兵,大多以失败告终。周宣王三十九年(前789年),讨伐姜戎(西周时的游牧部族),在千亩发生了战斗,结果周军惨败,失败的原因很多,其中调派守卫国都的“御林军”参加野战可能是失败原因之一。
春秋时,齐国成为强国,屡次侵入鲁国。鲁国则与晋国交好,制衡齐国。有一次齐国侵鲁,鲁国执政大臣叔孙豹赴晋国求援,晋国却以没有举行祭祀为由不肯出兵。叔孙豹求见晋国大夫中行献子,唱了一曲《祈父》,借诗中的责备祈父未能尽责的诗句,来讥讽晋国。中行献子当即向叔孙豹认错,并与其一起去拜见执政大臣范宣子,在范宣子面前唱了一首《鸿雁》,以诗中“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之句,表明鲁国已处于忧困的极点。范宣子当即表示出兵,为鲁国解围。在此次外交事务中,叔孙豹援引经典得当,一下子就打动了晋国的大夫中行氏,从而使鲁国得到强援。亦可见《诗经》是贵族们互相沟通的重要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