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宁宗庆元年间,永嘉人赵师秀随商船出海,他是第一次在海上旅行,所以觉得一切都十分新鲜。船出海后十几天,一直在风浪里颠簸(diān bǒ),有时候还下着大雨,他因为晕船几乎连胆汁都吐了出来。就在他快要崩溃的时候,船进入平静的海域,苦熬了很多天的他终于睡了一个好觉。后半夜的时候,一轮巨大的月亮突破了海上堆积的浓云,露出皎洁的面孔,这时候,赵师秀被一阵奇妙的歌声唤醒了。
船在平静的海面上行驶,掀起细小的浪花,仿佛在一匹幽蓝色的缎子上滑行着,所有的水手都睡着了,就连那个随时充满警觉的船主也睡着了,只有舵手凭借着职业的惯性,满眼迷离地在岗位上工作。赵师秀从船的这一端走到那一端,仔细聆听,他确信,歌声不是船上来的。
他曾在南朝的《述异记》里读过海上的传说,说海底下生活着一种名为鲛(jiāo)人的异族,他们上半身像人,下半身和鱼一样。他们会织布,织出来的布白得像霜雪一样,夏天穿着十分凉爽,放进水里就会像水一样透明,几乎看不见,被称作鲛纱。他们也会像人类一样哭泣,流下的眼泪凝固后,化作珍珠。这些记录大多一鳞半爪,仿佛云雾中的星星,看不清真相。当然了,他也从水手那里听到过一些恐怖的传闻,说大海上有一座名为蜃(shèn)楼的山,实则是海岛,岛下面是空的,有无数的孔窍,成群的人鱼就住在里面。岛上的山很高,隐没在云中,隐约看得见山上的楼台宫殿。行船的人们常误以为看见了仙山,其实是海上一种名为蜃的巨兽生成的幻象。受到迷惑的船撞岛沉没,就沦为人鱼的食物。
他还记得,他的朋友徐照也曾借给他一本名为《洽闻记》的书,书中说:“海人鱼,东海有之,大者长五六尺,状如人,眉目、口鼻、手爪、头皆为美丽女子,无不具足。皮肉白如玉,无鳞,有细毛,五色轻软,长一两寸。发如马尾,长五六尺。”与这美妙的记载对应的是,鱼人男子外形像夜叉,有着海藻一样缠绕的头发,嘴里长满了短剑一样的利齿,皮肤十分坚实,即便是锋利的剑也刺不穿。而且,他们有着惊人的破坏力,能将海上航行的船凿穿,使之倾覆,落水的人会被他们拽入水中淹死,然后分而食之。
尽管那缥缈的歌声引起了赵师秀一连串的联想,但是他并未感到害怕,他竖起耳朵,轻手轻脚地循着那声音慢慢挪动。事实上,赵师秀从幼年就发现了自己的一项独特本领,他能听到别人听不见的声音。夏夜在祖父的榻上纳凉时,他曾听到葡萄架下公老鼠和母老鼠的情话,也曾听到过窗台下两只蚂蚁的争执。因为这项本领,他曾一度被视为奇人。
他从船头走到了船尾,那里的月光比其他地方更加明亮,也更加无遮拦,仿佛整个大海上的月色都倾泻在了这里。也就是这个时候,他看到了神奇的一幕:船尾靠近右舷的地方,有一块露出水面的礁石,一个女子侧身坐在礁石上,仿佛被一团淡黄色的光笼罩。和传说中的一样,她有着和人类一样的五官和上身,如果不仔细看,几乎不会注意到她的鱼尾,赵师秀一度怀疑,她不过是穿了一条鱼尾形的裙子罢了。但是当她跃进水面的一刹那,他却看得清清楚楚地看到了鱼的尾巴。
那女子似乎也看到了赵师秀,不过只是抬眼看了他一眼,就把目光移向了别处,继续唱歌。那是没有任何乐器伴奏的歌唱,然而却仿佛有无数个声音在伴唱。赵师秀盯着那女子的身影,随着船的前行,那一团朦胧的光越来越小,最终彻底消失在茫茫的海面上。也就是这时候,他看见了传说中的蜃楼,他不知道那是不是怪兽喷吐出的烟云形成的幻象,也许那就是仙山,只给他一个人看。
第二天,人们在船尾发现赵师秀正睡得香甜,这是出海以来他睡得最美好的一个晚上。
“鲛人”的传说见载于《搜神记》《博物志》《太平御览》等多种典籍。历代流传多引自西晋张华编撰的《博物志》,该书共十卷,分类记载异境奇物、古代琐闻杂事及神仙方术等,是中国第一部博物学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