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族部 周成王身边的预言家 人族部·第一(1 / 1)

周成王姬诵(sòng)是西周王朝的第二位天子,他的父亲周武王姬发剪灭商王朝,登上天子之位后的第三年就去世了,他继位时只有十八岁,由他的叔叔周公旦摄政。当时周王朝强盛,四方宾服,就连远方的蛮族部落也来纳贡。堵虢(guó)国进献了一只异兽,名为狌(xīng)狌,据说能知过去事,还能预言未来,令这位少年天子十分高兴,他决定亲自验证一下。

这只异兽关在一个象牙白的笼子里,佝偻着腰趴着,勉强算得上衣服的破布片裹着它的躯体,沧桑的脸上充满了倦意,只有一双眼睛像灰烬中未熄灭的火炭,还有一丝亮光。成王换上了常服,在叔父周公旦和将军南宫适的陪伴下走到笼子边。他用手中的青铜杖轻轻敲击笼子,狌狌抬起疲倦的眼睛,试图站起来,但是笼子太低了,磕着了脑袋,它又恢复了原来的姿态,口吐人言说:“大王万寿无疆。”尽管成王已知道狌狌通人语,但他还是吃了一惊,不由后退几步,脸色一阵发白。

南宫适见成王似有惧色,手握剑鞘,走到笼前,用剑柄猛击笼子,厉声说道:“那畜物听好了,大王问你话,仔细回禀。”

狌狌佝偻得更厉害了,没有出一声。周成王摆摆手,对南宫适说:“爱卿切莫粗鲁。”他仔细观察着这只灵兽,围着笼子转了一圈,逐渐放下心来,不由生了一丝怜悯,回头对周公旦说:“叔父,这笼子太小了,何不将它放出来?”

周公旦摇摇头说:“他国进献之物,不知悉性情,恐怕伤害大王。”

成王的脸上露出孩子般的微笑,随后一挥手说:“放出来吧,既为灵物,当不会伤人,况且有南宫将军在,又何必多虑。”

宫奴打开笼子的门,在笼外放了一张芦席,狌狌从笼中爬出来,蹲坐在席子上,俨然如人一般。甫在席子上坐定,向成王施礼说:“大王宽厚仁德,异类尚且受到恩泽,感怀莫名。”成王见他如此有礼,心中更是一宽,问它:“听说你知过去之事,可有此事?”

狌狌说:“回禀大王,的确如此。”

成王又说:“听说你能预知未来之事,可是当真?”

狌狌谦卑地点了点头。

成王说:“那你说说,今日有何大事发生?”

狌狌说:“今日无事,唯在日落时岐山下有当康出现,大声鸣叫。”

岐山是周人的发源地,更是周王室的圣山,设有祠庙,四时祭祀。对于周族人来说,岐山上发生的一切,都意味着一种重要的预兆。成王一听,神色顿时变得凝重起来,起身走到近前,南宫适手握剑柄,像影子一般跟着。成王说:“当康是何物?有何预兆?”

狌狌说:“当康是一种瑞兽,外形像猪,有獠牙,原本在钦(qīn)山中,它嘶吼的时候发出‘当康当康’的声音,所以得名如此。此物出现,则谷物获得大丰收。”

周成王半信半疑,在一文一武两位臣子的陪伴下回宫了。第二天从岐山传来讯息,有当康出现。成王十分高兴,命令宫奴打扫偏殿的一间小宫室,给狌狌当居所,不再关进笼子里。当年秋天,岐山周边和洛邑(yì)的粮食都获得了大丰收,成王当即下诏,赐给狌狌大夫等级的饮食,不用宣召即可进宫。自此之后,这只灵兽经常伴随在成王左右。

周成王继位的第三年,有一只黑色的羊跑进了他的宫廷,这只羊长着四只耳朵,眼睛长在腋下,成王让宫奴去捕捉,这只羊却一闪不见了。他十分惶惑,命狌狌为自己解疑,狌狌告诉成王,那只动物名叫孽,是不祥之兆,恐怕不久会发生变乱。成王十分忧惧,把这件事告诉了叔父周公旦。周公旦却认为,兽类的话不足采信,然而过了不久,商朝故地就发生了叛乱,参加叛乱的不但有纣(zhòu)王的儿子武庚(gēng),还有周成王的三个叔叔: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原来,周武王率军攻入商王朝的都城朝歌后,商代的末代君主帝辛纵火自焚,武王为了笼络当地的旧贵族们,分封帝辛的儿子武庚为诸侯,让他继续管理朝歌旧地。同时,他封自己的三个弟弟为诸侯,管叔鲜封到朝歌东边的卫,蔡叔度封到西南的鄘(yōng),霍叔处封到北面的邶(bèi),用来监视武庚。武王去世之后,年龄最大的王弟管叔鲜认为该由自己摄政,没料到四弟周公旦却成了执政大臣,这让他十分不满,就散布谣言说周公旦将篡(cuàn)权,不利于成王。同时,他还纠集武庚和同样不满的蔡叔、霍叔一起发动了叛乱,这就是“三监之乱”。

管叔散播的谣言让周公旦十分不安,同样也令成王难以自安。有一天,他将宫婢和仆人们都屏退,没有口谕不准进入殿内,然后让狌狌告诉自己,叛乱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狌狌说:“回禀大王,让您的叔父周公旦去平叛,叛乱一定会平息。”

成王面有忧色地说:“叛乱平息之后呢?”

狌狌看出了成王的忧虑,对他说:“大王不必为谣言所惑,您的叔父周公旦忠心耿耿,在您继位的第七个年头,会归政于您。”

成王放下心来,发布诏书,全权委托周公旦平叛。周公旦当即进行东征,用了三年时间将叛乱平息,管叔和武庚被杀,蔡叔流放,霍叔废为庶民。平叛归来后不久,周公就将执政权还给了成王。成王执政后,更是对狌狌信任有加,经常向他询问政事,只是狌狌好像上了年纪的老翁,逐渐耳聋眼花,对成王的问询大多不发一言。

成王亲理政事后的第二年,岐山下了一场大雨,一只蟠龙出现在岐山的宗庙前,既不飞走,也不入庙,庙祝们十分疑惑。成王向狌狌询问是吉是凶,应该怎么办。狌狌回答说:“这是大吉之兆,将迎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大治,应当祭祀。”周成王率领诸侯和群臣们祭祀,蟠龙进入宗庙,盘桓(huán)三日,才乘云气飞走。

周成王吸取了殷商覆灭的教训,为政宽松,轻徭薄赋,个人生活简朴,勤于政事,善于虚心采纳大臣们的建议,迎来了一个政治修明的时代。是时,有三角兽出现在岐山。那时候,那只老狌狌已经死了,但成王已不必问它,就知道这是一个瑞兆。事实上,那只狌狌后来已经不再口吐人言,有时候预测也不准,但是成王依旧赐予它大夫的饮食。

周成王的儿子周康王同样是一位明君,他继承了父亲的执政理念,天下太平,四十多年没有使用过刑罚,有一角兽在岐山的宗庙出现,周王朝迎来了第一个盛世—成康之治。

“狌狌”的记载见于《山海经》,“周成王事”见于《史记·周本纪》《逸周书》等典籍。《逸周书》又名《周书》,记载了周文王、武王、周公、成王、康王、穆王等多位执政者的历史,是一部重要的古代历史文献。传说《逸周书》是孔子删定《尚书》后剩余的篇章,书名中的“逸”字便因此而来。据现代学者考证,此书约成书于战国,汉代又有增补和改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