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跟随祝融从羽山回到中土,有崇氏的族人们得知他是鲧的儿子,都非常高兴,称他为“文命”,少女们将花环戴在他的脖子上,长老将鹿角戴在他的头上,这是欢迎新首领才有的仪式。但父亲治水失败的往事在禹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他不敢以部落君长自居,常披着蓑衣、穿着草鞋,手不离耒耜(lěi sì),谦卑地向有治水经验的长老学习,徒步到各地考察洪水灾情。
禹认为要想彻底治水,必须弄清楚河源与山川形势,他向西寻找河源,一直走到了积石山,暮霭(ǎi)开始笼罩树林。他将耒耜插入脚下的泥土中,放下背囊,准备在林边歇息,却听得一阵风响,一只大鸟飞过来将他的背囊叼走了。背囊中除了干粮,最重要的是有他画的山川图,他顾不得多想,朝着大鸟飞走的方向追了上去。只见大鸟飞临一座高入云端的绝峰后,便失去了踪影。他脱下蓑衣和斗笠挂在路边的树上,手脚并用向峰顶上爬去,眼见日头彻底沉入了大地,天空挂满了星辰,他终于爬上了峰顶。峰顶是一个大平台,一座石屋孤零零地矗立着,他的背囊就放在石屋的门口。他走到石屋门前,向屋内施礼说:“下民文命,追寻丢失的行囊到这里,打扰了。”
屋内一个洪钟般的声音说:“人族的王来了,请他进来吧。”
门帘掀起,出来一个身穿紫衣、打着灯笼的少女。她向大禹施了一礼,说:“有请禹王。”
大禹惶恐地跟着少女进了石屋,看到少女背上生有两翼。室内极大,宛若一座宫殿,明灯高悬,正中铺席,席子上有两张木几,其中一张后面坐着一个身穿白袍的中年男子,面庞红润,目光如电,一头银发直垂到腰间,最令人瞠(chēng)目的是他背上有四个巨大的羽翼,流溢着金光。另一张木几空着,显然是为客人所准备。大禹暗想,莫非是上界神族?赶紧上前施礼说:“上神降临,文命惶恐。”说着就要下拜。木几后的男子一挥羽翼,一阵风硬生生将他拦住了,朗声说道:“禹王误会了,我辈并非神族,只是羽民国人罢了。”说着,便将自己的由来向大禹解释了一遍。
羽民国人与中土人无异,所不同的是他们背上生有一对翅膀,王族则生有金色四翼和一头银色的长发。他们居住在高大的树木上,在树木上建造房屋,与鸟为邻,通鸟语,制作的弓箭异常锋利,能够射穿五层犀牛皮的铠甲。羽民国原本在中土东南五千里之外,只因大洪水淹没故土,因而在君长霜月的率领下,迁徙到了积石山以西三千里的一处绿洲。他们占卜得知大禹西来,故而特地在此处等候他。大禹听完霜月的话,这才入了席,甫一坐下就拱手说:“在下不过是有崇氏一部族君长,不敢僭(jiàn)越,请您不要称我为禹王。”
霜月一笑,说:“禹王有所不知,我辈虽然愚钝,却有一项绝技,能卜未来之事。他日治水功成,万民必定拥戴您为王。”
大禹满面流汗,惭愧地说:“我只求能治水拯救万民,洗刷先父蒙受的污名,哪里敢有非分之想。”
霜月说:“这正是我请禹王来的目的。”说着,双手击掌,适才引大禹进门的紫衣少女走过来,将一卷图放在他面前的桌几上。
大禹展开图卷,只见上面写着“万国河岳图”五个鸟虫篆(zhuàn)字,各处的山脉走向、河流源头均画得十分仔细。霜月说:“我羽民国人凌空而行,身处万仞之上,对各处的山川河流非常熟悉,积数代人之功,画成了这幅图。希望对禹王治水有用。”
大禹高兴极了,起身向霜月行礼,说:“我的父亲用堵截的办法,始终不能一劳永逸,我考察河源和山川,打算用疏浚(shū jùn)的办法。有了这幅图,治水就有希望了。”
霜月起身还礼,说:“禹王治水,九族协同,到时候霜月一定率领族人助力,但愿洪水早日消退,回归故土。”两个人又说了一番话,不觉间窗外破晓。大禹与霜月辞别,只见霜月与那紫衣女子羽翼高举,顿时风起,不一会儿便消失在渺渺青冥之中。大禹走到崖边,放眼望去,万壑(hè)奔流,群山苍茫,一轮巨大的朝日冉冉升起。
没过多久,尧帝禅位给了舜帝重华,部落君长们推荐大禹担任治水的主官,传召的使者很快就将大禹带回了都城。舜帝亲自向禹询问治水方略,大禹陈述了开挖河道、疏浚河流归海的办法,得到了舜帝的认同,当即任命他为水正—这曾是他父亲担任过的官职。
大禹首先从危害最严重的黄河开始治理。他想起曾考察过的积石山,那里堰塞(yàn sè)成湖,积石山挡住了河流,周围尽成泽国。他率领着十几个部族的人西进,先用火烧石头,然后再浇上水,使山石炸裂,清理出了一条畅通的道路。然而,开凿积石山时,刚一点燃火,天上便下起了大雨,火被浇灭。再点燃,再次被浇灭,连续多次都失败了。大禹望着山石说:“我奉帝命治水,一路畅行无阻,凡遇山、遇水,山神与水神必定相助,在此处一再受阻,必定有妖。”他拔出宝剑,对着山石挥下,一声巨响,巨石一分为二,一只乌青的蛟龙从石中飞了出来,团团浓雾喷涌,天色变得昏暗。蛟龙张牙舞爪扑向大禹,千钧(jūn)一发之际,只听天空电闪雷鸣,一只金色的应龙从天而降,迎战蛟龙。两只龙在空中撕咬起来,鳞甲翻飞,击落的鳞片如同飞矢。大禹率领民众赶忙躲到了山后。不一会儿,打斗声停息了,天色也晴朗了,大禹和躲藏的民众走出来,只见蛟龙被咬断了脖子,耷拉着脑袋躺在水中;应龙蹲踞在积石山的最高峰上,发出了一阵响亮的龙吟。它看到大禹走到山前,张开两翼在空中盘旋了三圈,缓缓落了下来,口吐人言说:“禹王开山,应龙自当为先锋。”说着,飞向被剑劈开的狭窄水道,用锋利的爪子挖掘山石,顿时巨石滚滚,一条巨大的峡谷便产生了。大禹率领民众清理碎石,彻底疏浚了黄河、大夏河和清水河,消除了这里的堰塞,被淹没的田野、城郭、村庄渐渐露出了水面,人们开始恢复正常的生活。
在此后十年的时间里,大禹率领诸部族开凿了九座大山,疏浚了多条大河,就连远方的巨人族也接受了他的领导。淮水是大禹治水生涯中最为凶险的一战。当时天下水患已基本消除,只有淮水流域依旧不安宁,当地的部族君长告诉大禹,淮水之所以为患,是因为祭祀水神无支祁不够虔(qián)诚,用六玉祭河,水患就会消除。大禹生气地说:“一方水神,应保境内风调雨顺,使百姓安居乐业。为害百姓,必定不是神,而是妖。况且六玉是用来祭祀天地四方的,小小水神,怎么配用六玉祭祀!”他当即向各部族君长发布命令:明天齐集河畔,对淮河拥塞之处进行疏导,修复河堤损毁之处。然而,他的命令刚一发布,河水便暴涨,浪头所到之处仿佛一张大嘴,贪婪地吞噬(shì)河边的田地和房屋。大禹对助手伯益说:“必定是妖孽作怪。”伯益立刻让擅长射箭的族人们准备强弓硬弩,朝着浪头万箭齐发,巨浪中顿时传出一阵野猪般的嚎叫声,一只猪身龙头的黑色怪物翻滚着露出水面,倒毙在地,洪水很快退去了。
水怪被杀死的消息传遍了河畔的所有营地,各个部族张灯结彩,仿佛过节一般,都准备第二天大干一场,彻底终结淮河的水患。后半夜的时候,人们都进入了梦乡,淮河的水底忽然浮出一群火红的蝙蝠,朝营地上空飞去。这些火蝙蝠一沾上营地的茅屋,便燃起熊熊大火,很快所有部族的营地都燃烧了起来,大禹和伯益赶紧组织民众救火,应龙则飞到空中喷洒雨水灭火。火熄灭的时候,天已经亮了,一轮血红的太阳升起在污浊的天幕上,大战即将来临。
各个部族集合在淮水岸边的一块高地下,等候大禹誓师。只见大禹手持宝剑,左有应龙,右有伯益,缓步走上高地,大声对民众说:“文命本为鲁钝之人,受帝命治水,至今已十多年了。今日水怪作乱,我必秉承天命,诛杀之。”高地之下,呼喊声雷动,负责号令的士兵们擂起了战鼓。大禹拔出剑,朝河边走去,只见河水开始翻滚,大片雾气从河面上升起,伯益立刻号令民众点起灯笼火把。大禹看得十分清楚,雾气是水中的怪物造成的,他提着剑跳入水中,一剑刺向怪物,却一下涌出无数怪物朝他袭来。应龙和伯益一见,也跳入水中与怪物搏斗,民众们纷纷操起武器,跳进水中厮杀,水面被殷红的血染红了,雾气散去,岸上的士兵敲起了胜利的锣鼓。
就在众人要欢呼胜利时,忽然一声巨响,水面上涌起一个十丈高的巨浪,浪中站着一只巨猿,头上长满白毛,铁青色的身躯,手中挥舞着一根铁棍朝大禹打来。淮水巨怪无支祁终于露面了!巨人族的勇士伯明、伯亮见大禹有危险,一人捡起一块巨石扔了过去,无支祁看也不看,倒转铁棍将巨石反击了回去,伯明伯亮两兄弟躲闪不及,顿时殒命当场。应龙展开双翅,舞动着尖利的爪子,从空中俯冲而下,在无支祁的脸颊上抓出了两道血痕。那巨猿却摇身一变,化作一只螭(chī)龙,与应龙撕咬在一起。大禹见应龙渐渐处于下风,怒吼之下忽而化作一只巨熊,挥舞熊掌和应龙一起夹击无支祁,顿时地动山摇,巨浪滔天。民众们也纷纷跳入水中,有的用长矛刺无支祁的腿,有的用斧子砍他的脚,大战正酣之际,从水中飞出一条黑龙,不断吐出黑色的雾,一时间白昼变成了黑夜。岸上的伯益立刻下令点亮灯火,但即便是最亮的火把也无法穿透这黑暗。那些幽灵般的火蝙蝠更是隐藏在黑暗中,像鬼魂一般偷袭人们。
化为巨熊的大禹眼前什么也看不见,无助地挥舞着两只巨大的熊爪,凭感觉与无支祁厮打。就在他快要绝望的时候,忽然看见黑雾中出现了一盏明灯,犹如流星飞降,接着,无数的灯笼漫天而来,穿透了黑暗,犹如群星降临。伴随着风的声音,无数白色的身影凌空而来,是羽民族来了,他们在霜月王的率领下,赶上了最后一战。这些善射的羽民,宛如流动的风,他们射出的箭百发百中,那些躲在暗中的火蝙蝠都成了靶子。吐雾的黑龙正欲逃遁,刚巧被霜月赶上,一剑砍下了脑袋。无支祁陷入了孤立,很快被大禹和应龙合力制服,捆绑到了岸上。霜月正挥剑就要诛杀,却被大禹阻止了。他神色凝重地说:“无支祁虽然为患,但真正作恶的是黑龙和猪身龙,如今都已被诛杀。淮水确需一位神祇(qí)镇守,不如铸造一条铁链将他锁住,囚禁水底。只要他能保淮水两岸风调雨顺,赎尽罪孽,就允准他再世重生。”
没过多少日子,善于冶铁的上虞族铸造了一条碗口粗、三百丈长的大铁链,大禹命令巨人族在淮水底部的巨石山上穿了一个孔,并将这座石山命名为“镇妖石”,将无支祁锁在了水底。无支祁留下的那根铁棍,本该丢弃到大荒山去,但竟然重逾万斤,大禹想到水患已平,百川归海,还缺一个定子,不如将它置于东海,做一个定海神针吧。就这样,这块顽铁在海水中沉睡了很多个世纪,直到无支祁的精魂化为石猴,它才再度出世,那是另一个神奇的故事了。
大禹治水有功,得到了各个部族的一致拥戴,巨人族防风氏、羽民族霜月氏,皆愿尊奉他为王,于是舜帝重华将帝位禅让给他。由于大禹治水的功绩和他半神的力量,后世将他与尧帝、舜帝一起尊奉为“三官大帝”,成为天界大神。
“大禹治水”的故事见于《荀子》《楚辞》《吕氏春秋》《吴越春秋》《淮南子》《拾遗记》《太平御览》等书,其中以《吴越春秋》和《拾遗记》的记录最为详细。《吴越春秋》是东汉学者赵晔所撰的一部记录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两国历史的史书,也包含了部分神话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