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之俑(1 / 1)

大秦之道(下) 阿莹 1004 字 2个月前

很久以来陶器是不被人所重视的,不论是满釉的陶罐陶仓,还是粉彩的陶俑陶马,都难上各家的多宝架。然而近年来鉴宝类节目多起来,什么老物件都稀罕了,陶器便也登堂入室成了收藏的新宠。

王先生那天跟朋友去小东门转悠,走过几溜街铺,手中的袋子还空着,便时不时地调侃几句风凉话。他知道朋友关注的器物都是唐三彩之类,这都是些让他望而却步的玩意儿,但听朋友与摊主们有一句没一句地搭话却能悟出许多灵性来,即使当时不觉得那言语有什么窍道,回来思量却感觉到学问和奥妙。且不管人们对陶器的价值怎么估量,王先生以为这陶俑的大量出现实在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件值得肯定的事。在这之前贵族们喜欢用活人陪葬,后来终于“良心”发现,认识到这种“事死如事生”的方式过于残忍,陶俑便应时而生了。而且汉唐以后陶俑越来越生活化,把世态百相都制作成俑,陪伴着主人在另一个世界里开心与忧伤。于是这些千姿百态的陶俑便成了汉唐风尚最生动地再现了,似乎今天认识汉唐生活也可以从具象的陶俑开始。

终于朋友开始关注一件三彩马的开片形状,王先生蓦然发现摊位后面的格架角落,有件一拃多高的杂技俑,便上前取下来。那俑是红陶的,曾经的彩绘在历史的尘封中已经完全褪去,有些部位略透出红红的陶晕来,通体附有斑斑驳驳的土锈。按说这类陶俑市场上挺多的,但这只俑的造型格外生动,是一位女子倒立的姿势,虽说垂下的面部只能看出个轮廓,形体却很有力度,双手撑地,头部前昂,腰部直立,双腿紧绷向后伸展,整个躯体的曲线与今天杂技演员的动作一模一样,生动得让人咋舌。王先生顿时被这只精灵般的倒立俑给吸引住了。但他没有马上打问这只俑的价格,而是像朋友那样,先是随意地指问其他摆件,只把那只陶俑夹在中间轻描淡写地问过,便知道这只陶俑是唐代的,报价仅仅三百元。等到要离开店铺时,他示意朋友就这只杂技俑砍砍价,最后付给摊主一百元提走了事。

杂技俑

回去王先生把这只杂技俑摆到桌上细细品赏,还真有韵味。器物虽小却反映了唐代雕塑家精湛的技艺,不但线条透着女性的刚与柔,而且倒立的姿态还很轻松。那价值高低就不去论了,仅陶俑的曲线和力量就让他像得到了一件稀世宝贝格外珍重起来,遇到朋友登门就喜欢卖弄地拉住人家欣赏,还生怕人家看不懂,会翻来覆去地告诉人家这件杂技俑绝对是“天下第一”美人。而且会告诉别人,唐代丝绸之路使西域的杂耍风靡一时,受到官宦和百姓们的追捧,于是杂技便成了主人的逗趣之景,由此可见当时杂技艺术的水平。遇到人家质疑这件陶俑的真伪,他会把那陶俑的土斑吹嘘得天花乱坠,必须要让人家相信自己淘到一件经历了千年风雨的珍稀之物。当然王先生害怕人家问他这是从哪儿出土的,这已经无从可考了,只能估计是关中地区,再具体就回答得云里雾里了。讨厌的是朋友们听到王先生只花了一百元,怎么也不相信这件形制优美的陶俑会这么便宜,他于是反复给人家讲这就是运气啊!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几年后王先生收拾拥挤的书柜,一不留神碰倒了书架上的杂技俑,陶俑坠落碎成一地了。他懊恼地把残片收拾到一块儿,可怜陶俑已身首异处,躯体更是碎成八瓣了,而且断茬的朱红色真似血染似的,更给人添了惋惜的情绪。显然这只陶俑在他家的生命结束了,他把这堆泥块般的碎片收到一只塑料袋里,堆放在书桌下边,几次想提出去扔了,省得看见这些残骸搅得人心绪烦乱,但他终是没有这样做。

后来,王先生问过几家店铺,一提出修补这么小的陶俑,都摇头喊叫不值当,修补费会比新买一件都贵,有那工夫到市场上再淘一件不就行了嘛。王先生听着似乎也有道理,把那袋残片扔到一只废纸箱里准备扔掉。可他再跑进小东门,却再也没有见过那么生动的杂技俑。王先生憋不住了,把烦恼告诉朋友。谁知对方一拍巴掌,他有个朋友就是修补陶器的,修补后绝对让你看不出断痕。王先生喜出望外,马上把碎片提到朋友车上,一天天等那陶俑早点返回自己的书架。

终于朋友托人把陶俑补好了,还做了只锦缎盒子。王先生小心拿出来,那修补后的陶俑真就焕发了原来的风采,修补的断痕一点也看不出来,形体和神态还是那样风韵犹存。真佩服人家精妙的手艺,让一堆残片恢复成令人惊叹的艺术品。而且朋友还说有人还看上这只修补的杂技俑了,肯出三千元来买。他有些不信,知道那瓷器一有裂纹,价格就跌到一小半了,这只陶俑都碎成那样,粘到一起还能涨价?朋友煞有介事地笑道,这陶和瓷可不一样,瓷碎了就只有残片的价了,陶碎了修补好是不会掉价的。这只陶俑虽说碎了,正好露出了红陶茬口,明显是唐代“大开门”的老货,这更能鼓动人掏腰包了。

王先生一听心中窃喜,细细地品味那只“劫后余生”的杂技俑,直感觉那艺术的魅力又勃勃地发散开来,撩得人心里一个劲地想唱歌,这真是“破碎”的收获。于是他把这只杂技俑又放回书柜里,每天看那倒立的倩影,心里也就愈发地滋润了。

发表于 2013年第 8期《中国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