绳纹之妙(1 / 1)

大秦之道(下) 阿莹 700 字 2个月前

古陶器为何钟情于绳纹而久久不弃呢?我身边这位十三岁的小侄儿,盯着橱窗里的一件陶罐,清澈的眼睛里拥满了疑惑,居然眯成了绳纹状。

记得那年去淳化甘泉宫遗址踏青,就发现过堆得如垃圾般的瓦砾,随意用木棍拨拣,偶尔会发现刀刻木划的痕迹,而最多的还是走向整齐的绳纹。有朋友在旁边佯装内行地说,这些带绳纹的瓦砾肯定都是古陶片。我反问那不带绳纹的就不是古陶片了?的确,那绳纹恐怕是中国古代陶器最常见的纹饰了,几乎在我见过的陶罐、陶瓦、陶管、陶盆上都能看到,有的是横的,有的是竖的,有的笔直,有的弯曲,且都极为整齐,一条紧压一条,密密匝匝地形成了远古的韵味。

我只好认真地对小侄儿讲,我问过好多专家,他们对绳纹究竟何时出现多有分歧。大概早在新石器初期就有发现,后来逐渐多起来,进入朝代更迭便成了纷繁装饰的一个陪衬了。我想,人们对古陶绳纹缺少系统研究,大概是这类纹饰太简单了。试想,远古的制作工艺处于原始状态,可能有人偶尔将泥坯放到麻绳上,烧成的陶器便出现了一层细密的纹饰,不但给烧造的陶器增加了美观,还提高了陶器外表的摩擦感,使用起来舒适了许多,所以受到欢迎就是必然的了。于是这种形态便演变成了一种工艺,工匠们将草绳编成帘子,把毛坯紧紧压上去,等那炉火熊熊烧起来,草帘化为青烟,坯料就凝固了,一个个陶器也就愈发地坚挺生动了。

可是小侄儿眨巴着眼睛似乎对这些解释不甚满足,现在的孩子快要成精了。

我于是又带他走进秦砖汉瓦博物馆寻觅答案。一进门那浓郁的古风便扑面而来,数以千计的瓦当覆盖了偌大的展厅,一面接一面的展墙,被满满当当的瓦当覆盖着。

商代绳纹罐

我们在里边慢慢徜徉,发现那标注的并不精准的制作时代,很快便能把参观者带入三四千年以前的夏商周时期。古代宫殿鳞次栉比,那瓦当其实就是豪华建筑的构件。只是那瓦经历漫漫几千年没什么变化,弧形瓦面上绳纹顺瓦而下,而当面上千姿百态的花草虫鱼,则颇为生动地反映了时代的风俗和古人的精神追求。秦汉以后,瓦当上出现了篆字,优美的字形可以寻觅无穷的乐趣。

我指给小侄儿,有的瓦当文字是美好的祝愿,有的揭示建筑属性,有的反映一种象征。小侄儿似乎已经忘记绳纹了,仔细在瓦当里搜寻他的姓氏。终于他惊呼起来,找到了一个“白”字。其实那只唐代瓦当依然布满绳纹,我发现几千年来古人始终把绳纹作为陶器的主要“装饰”在延续着。

展馆主人见我们这样关注绳纹,便把一只完整的汉瓦从展柜里取出来,让我们用手触摸瓦面上的绳纹。突然,小侄儿没拿住,“咣当”一声,瓦当一头倒到展台上,众人惊呼起来,展馆所有人都凑过来,可仔细端详竟然没有一点破损。展馆主人竟然镇定地说:“瓦当没那么娇气。 ”而我摸着那些细密的绳纹突然闪过一个念头,便对展馆主人说,绳纹的意义不仅仅是美学追求。

还有什么呢?小侄儿的大眼睛又眯成了绳纹。

我说,大家见过现在贴墙面的瓷砖吧,背面都有一条条横竖平直的棱道,这些棱道和绳纹应该是一个作用,都是为了增加陶器的强度。大家听罢,有人点头,有人没点头。于是我拉着小侄儿走出展览馆对他讲,大概古人哪天烧陶的架子倒了,发现有绳纹的陶器破碎得少,便刻意仿造起来,渐渐成了陶器固定的工艺。

小侄儿眼睛忽然睁得很大,悄悄伏在我耳边说他在田野捡到过一块带绳纹的瓦片……

发表于 2016年第 9期《延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