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明年,春晚之时,我迁居夔州。
云安与夔州两地相隔不过二百四十多里,下水行船,两天就到了。
今朝腊月春意动,云安县前江可怜。一声何处送书雁,百丈谁家上濑船。未将梅蕊惊愁眼,要取楸花媚远天。明光起草人所羡,肺病几时朝日边。
寒轻市上山烟碧,日满楼前江雾黄。负盐出井此溪女,打鼓发船何郡郎。新亭举目风景切,茂陵著书消渴长。春花不愁不烂漫,楚客唯听棹相将。
即看燕子入山扉,岂有黄鹂历翠微。短短桃花临水岸,轻轻柳絮点人衣。春来准拟开怀久,老去亲知见面稀。他日一杯难强进,重嗟筋力故山违。(《十二月一日三首》)
在夔州,我倒常常回想起蜀地风物了。蜀地水急,岸石又多棱,若用索牵,遇石辄断,故当地人往往劈竹为大辫,用麻绳连贯以为牵具,是名百丈。听到雁声,便想到那没有收到的家书。看见百丈累累的江船,于是思虑出峡归家。
腊月梅蕊未吐,新春将至,故椒花欲放。然这一切都与我无关,终无一雁带书回。
想当年“翰林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我也曾经有过繁华的青春,叹如今我身患消渴之病,更不知何时才能返归京都了。
《王导传》载,中州士人避乱江左,每至暇日,邀饮新亭,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云安冬暖,有碧烟黄雾。云安人家有盐井,其俗以女当门户,皆贩盐自给。
这些都不是东都格调,虽然山烟涵树色,但正自是山河有异,我不知道我是否会终老于此。
自春末我到夔州,至大历三年(768)正月出峡东下,我们在此共住了一年零九个月。
而我,似乎要将此生耗尽,竟写了四百多首诗。
忆昨离少城,而今异楚蜀。舍舟复深山,窅窕一林麓。栖泊云安县,消中内相毒。旧疾廿载来,衰年得无足。死为殊方鬼,头白免短促。老马终望云,南雁意在北。别家长儿女,欲起惭筋力。客堂序节改,具物对羁束。石暄蕨芽紫,渚秀芦笋绿。巴莺纷未稀,徼麦早向熟。悠悠日动江,漠漠春辞木。台郎选才俊,自顾亦已极。前辈声名人,埋没何所得。居然绾章绂,受性本幽独。平生憩息地,必种数竿竹。事业只浊醪,营葺但草屋。上公有记者,累奏资薄禄。主忧岂济时,身远弥旷职。循文庙算正,献可天衢直。尚想趋朝廷,毫发裨社稷。形骸今若是,进退委行色。(《客堂》)
我们在夔州,住在西阁,西阁在深林覆盖的崇山之麓。“石暄蕨芽紫,渚秀芦笋绿。巴莺纷未稀,徼麦早向熟。悠悠日动江,漠漠春辞木。”莺未稀而麦向熟,正春去夏来之时。
我如今总会想起成都往事,也会想起当年在京都任郎官时的荣耀。只是我性喜幽独,“平生憩息地,必种数竿竹”,不耐供职而谢官。
自从严武向朝廷禀奏,授我一官,我便常常以主忧为念。然而我离庙堂遥远,不能称职。
我固然想回到京都以图裨益,但形骸已衰败,难以负荷。进退两难,委之行色,徒唤奈何。
我在夔州最爱的,大概就是登临白帝城了。
白帝城原名子阳城,西汉末年王莽篡位时,手下大将公孙述割据了四川,自称蜀王,并在此屯兵积粮。
公孙述野心勃勃,有帝王之心。当日他骑马来到瞿塘峡口,见地势险要,难攻易守,便扩修城垒,屯兵严防。后又听说城中有口白鹤井,井中常冒出一股白色的雾气,其形状宛如白龙,直冲九霄,公孙述便故弄玄虚,说这是“白龙出井”,是他日后必然登基成龙的征兆。
公孙述就此自称白帝,于此建都,所建子阳城取名“白帝城”,夔州实际就是以白帝城为基础扩建。
城尖径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白帝城最高楼》)
站在城角尖尖、小路逼仄的城楼上,多么飘渺。江峡东自扶桑,西及弱水,广阔无垠。我在此地,拄杖叹息,回思往事,将毕生点点血泪抛洒空中。
我先在西阁住了将近一年。
大历二年(767)三月,我在瀼西买了四十亩柑园,便搬到瀼西居住,那就是瀼西草堂。
在瀼西草堂的日子里,因天气炎热,我常去附近孔明庙松柏树下乘凉。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翦伐谁能送。苦心岂免容蝼蚁,香叶终经宿鸾凤。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古柏行》)
祠前有株古老的柏树,枝干如青铜、根柢如盘石,人云当年诸葛孔明手植。
树干四十围,树高二千尺,当年刘备孔明君臣遇合已成过去,树木至今犹被爱惜。
柏树高耸,树颠的云雾飘去,与巫峡袅袅相接。月亮的清冽寒光,更是直通岷山。这让我想起了在成都的草堂,也是靠近着先生的祠堂。君臣有庙,英雄堕泪。
“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我爱这古柏树,神明呵护,造化钟灵,器宇非凡。
看着这柏树,我释然了。其实天下志士幽人不必怨叹宏图不展,大材一贯难得重用,自古犹然。我劝他人,也安慰自己。
夔州先是暑热不尽,后来凉爽起来,却又经常下雨。
江上日多雨,萧萧荆楚秋。高风下木叶,永夜揽貂裘。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时危思报主,衰谢不能休。(《江上》)
竖儒守一经,未足识行藏。我报主心切,虽衰年未肯自倭,当此乱世,除了一笔笔记下这伤怀的历史,却也不知所措。怀抱旧臣忧国之心,我时常长夜不眠以至曙光显现,故常去江上倚楼散心。
夔州期间,我写了八哀诗。
写了“永系五湖舟,悲甚田横客。千秋汾晋间,事与云水白”的王思礼,王思礼是朔方军将王虔威之子。少习军事,先后隶属于河东节度使王忠嗣、陇右节度使哥舒翰麾下,曾参与攻取石堡城。安史之乱时,王思礼随哥舒翰镇守潼关。潼关失守后,西逃安化郡,获唐肃宗赦免。旋即出任关内节度使,参与收复两京。相州之战时,各军溃败,唯王思礼与李光弼全军而归。累官河东节度使,封霍国公,上元元年(760),升任司空,为唐初以来身居三公而不居相位的第一人。
写了“平生白羽扇,零落蛟龙匣。雅望与英姿,恻怆槐里接”的李光弼。“直笔在史臣,将来洗箱箧。吾思哭孤冢,南纪阻归楫。”(《故司徒李公光弼》)李光弼,出身“柳城李氏”,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第四子。初任左卫亲府左郎将,袭封蓟郡公。天宝十五载(756),经郭子仪推荐而任为河东节度副使,参与平定安史之乱。乾元二年(759),任天下兵马副元帅、朔方节度使。宝应元年(762),命军镇压浙东袁晁起义,进封临淮郡王。次年,安史之乱平定,李光弼“战功推为中兴第一”,获赐铁券,名藏太庙,绘像凌烟阁。
我写了“公来雪山重,公去雪山轻”的严武。
写了《赠太子太师汝阳郡王琎》:“汝阳让帝子,眉宇真天人。虬髯似太宗,色映塞外春。”
写了《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空闻紫芝歌,不见杏坛丈。天长眺东南,秋色余魍魉。别离惨至今,斑白徒怀曩。”
写了《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龄》:“相国生南纪,金璞无留矿。仙鹤下人间,独立霜毛整。矫然江海思,复与云路永。”张九龄,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
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
张九龄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去世后,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
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是“开元之治”的功臣。
我写他们,也写自己。
我写过去,写当下,写这大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