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在杨俊朋友圈见到纤纤这个名字,因为纤纤用镜头记录着杨俊。
潜意识里想到这是个女孩子,应该算是杨俊的粉丝,且是摄影师。但当加了纤纤的微信,开始聊天的时候,得到的所有讯息,却远远超出了预期。除了她确实是女孩之外,其他都不在我们寻常的认知范围。
每一个爱戏的人,都有一个接触戏曲的童年。纤纤也不例外。
童年的纤纤被姑姑带着去看戏,现在她知道小时候她看的是草台班子,但不影响在她心里种下戏的种子。在那样一个看动画片的年龄里,她在别人异样的眼光里欣喜地看着台上浓墨重彩的人,怎么就那么好看?
把这样的疑问搁在心里,度过了十几年的求学时光。
漫长的时光都在公式、单词、文言、数理中消耗过去了,终于考上了大学,也算自己心仪的学校,学中医。中华传统文化的所有呈现,都是纤纤喜欢的,至于是不是戏台上的脸谱和水袖给她的影响,她还没有清晰地辨别。但她知道,她爱传统文化。
大学里广阔的视野和不同的趣向氛围很快便影响到她,她加入一个戏曲社团,童年的种子开始接触到生长的环境。最开始,她跟着伙伴们去看越剧,她看过《梁祝》,在化蝶的凄艳中,她的心,慢慢地游向戏,游向她命定的归宿。
从此看戏成了她的日常,一发不可收。我们或者说许多戏曲的忠实追随者,都是那么相似。有一次,她看到一个黄梅戏节目,大约是《一鸣惊人》。节目中,有一个小孩子选中了杨俊做导师,那时候,她像一个小动物一样,睁着自己的大眼睛,看着镜头里的杨俊,感叹着,气质怎么就那么好?好奇、惊艳、欢喜,种种情绪让纤纤记住了这个人这个名字,后来,在微博上再看到杨俊,就毫不犹豫加关注。戏曲进校园的时候,她认识了湖北省戏曲剧院黄梅戏剧团的演员们,她离自己构筑的梦境越来越近。
有一次,作家雪小禅到武汉大学讲课,邀杨俊做嘉宾。纤纤得知消息,高兴得蹦起来,终于可以去看杨俊了,可以近距离接触了。纤纤记得很清楚,那天的武汉下着雨,雨便是通向梦想的帘幕,更有诗意,纤纤带着学妹一起去参加活动,她抱着花,在忐忑的心境中,在雪小禅的见证下,把花送给自己的心头好。那天的活动,给纤纤留下的印象很深,她坐在角落里,静静地看着,在心里描摹着。
自那次活动完回去,纤纤把所有的空闲时间利用起来,关在家里,把杨俊所有的戏全部看了一遍,连采访都没放过。她了解了杨俊的一切。她承认自己最初对杨俊的迷恋是始于颜值的,杨俊身上不只是艺术,她有许多人不具有的美德。
杨俊升级成纤纤的爱豆。
杨俊那么优秀,为了自己心中的目标,可以流汗流泪甚至流血地奋斗,哪怕倾尽一生也不惜。把杨俊当爱豆的纤纤怎么能弱?于是,纤纤给自己定下目标,如果不能改变自己,最大的处罚,便是不能去见她的杨老师。目标定下,便准备好了吃苦,纤纤成了班里最用功的孩子。还是见效果的,最初的时候,纤纤偏科,有时候还会挂科,时间长了,她由不再挂科,而后成为班里第一名。纤纤高兴极了,这才能对得起自己的杨老师。
●杨俊和纤纤戏迷
学习好了,自然就要看戏,那段时间,看得最多的是《妹娃要过河》,她自己看,一遍遍地看,还带着朋友们去看。她和人聊天也是,三句话不离杨老师,不管别人怎么说。她把她的越剧粉丝朋友们,都改变成了黄梅戏粉丝。
有一次,大概是四月份,江城很热,纤纤又去看杨俊演出,杨俊满头大汗,跟她温柔地说了一句:你来了。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共三个字,让纤纤感慨莫名,杨老师记得她,还这么没有架子,平易近人地说出关心的话。纤纤站在杨俊身边的心愈加坚定。纤纤慢慢了解了,那么多人并不了解她的杨老师,还有人有误解,但她相信,只要了解了杨老师为人的人,都会喜欢上她。
说起来,纤纤与杨俊成为微友的时间并不长,一段时间里,她只是默默地关注,默默在看戏,即使杨老师记住了她,她也从不去打扰。直到有一次,她和朋友一起看戏,回去的路上,她们和杨俊同行,一起坐地铁回家。地铁上,杨俊问她,你的微信呢?接着,又对她的朋友说,你的呢?就这样,纤纤和朋友都加了杨俊的微信。尤其是她的朋友,激动得说不出话。那天杨俊生病了,她们一直把杨俊送到小区门口。自那以后,这个朋友经常陪纤纤去看黄梅戏。
纤纤用手机记录下一些杨俊的戏,也不时地拍下黄梅戏剧团的一些事儿。时间长了,她觉得不够,她得认真地记录。她就去买了相机,自己学着摄影。她说,真没想到自己有这样的天分,拍出的照片,大家都说好。她的照片确实好,艺术感、镜头感、分寸镜、光线感、比例感,都不输专业摄影师。
于是,杨俊的朋友圈多了一处炫耀的角落,即使是生活中,也美美地活在纤纤的镜头里,然后,美美地出现在朋友们的视线中。
纤纤说,她认识杨老师,杨老师影响了她的人生。
杨俊非常自律,非常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嗓子、身材和生活,控制饮食、加强运动。纤纤也就变得自律,在工作中积极向上,学会管理自己的身材、人生和态度。
杨俊跟人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距离,但对周围的人特别好,纤纤也就学会了这些,和周围的人打成一片,甚至和黄梅戏剧团的人打成一片。当然,她也就很容易地得知杨老师的行踪,虽然纤纤不承认这样的小心机。
在纤纤眼里,杨俊好在哪儿呢?纤纤说:
“杨老师眼里有星辰大海。”
“她表演很细腻。”
“她是为舞台而生的。”
“她不是固化的,她的表演不固化。”
“她善于发现别人的好,然后把好处吸收过来,改变自己,变得越来越好。”
“她不是最好的,但她有自己的特点。”
“她有时候很凶,对待艺术,绝不迁就,一旦舞台上有差错,就变得奶凶奶凶的,因为观众只接受结果,不管过程。”
“她在演出中总是自己走台,从来不用别人替。”
“她和大家有距离,我喜欢这样的距离。”
“她心里有个少女,她愿意接触一切新生事物,她不是装嫩。”
“她愿意接纳别人提出的意见。”
“她把戏当成自己一生的事业,很爱很爱,无怨无悔。”
“不是艺术是她的一部分,而是她是艺术的一部分。”
……
纤纤去看杨俊的每场演出,她兴冲冲地说,她还千里赴京去央视参加杨俊的节目《角儿来了》,她不和杨俊说,自己混进去,默默地看完录制,并拍了照片。
很惊讶,这是一个多么真诚热忱的女孩啊!不由得问她,每一场演出都要看?
说到这里,她静默了一会说:“我哭过,看《妹娃要过河》的时候,阿朵就有杨老师的一部分本真。她太不容易了,她的人生是那样地别样不同,后来,我就不想错过她的每一场演出。”
这样的一个小女孩这样的一段话,说得人心里很难过。
然后,纤纤的语调又欢快起来,说她留在武汉工作了,原来还想着去浙江,去上海,去好多城市,但是她现在特别高兴有机会留在武汉,有自己的工作,还能随时看戏。她还高兴得仿佛说悄悄话似的说,我工作的地方,离杨老师家不远。
哦,原来,还是因为自己的爱豆,选择留在了自己的城市。
真好。
她接着问,今年从艺四十周年活动时,你有没有发现,杨老师瘦了?
发现了,很瘦,小尖下巴都出来了。
她又说,这次活动真是太不容易了,我一直没敢靠近她,她筹备了那么久,她心里有很大的压力,为了把这次活动搞好,以最好的面目出现,她去游泳去健身,再加上紧张和压力,把自己搞那么瘦。
原来是这样,我们都以为她减肥了。
不是,不是。
她接着说,对了,我看到杨老师带出来的孩子们演出时,我哭了,不为什么,就为这种传承,我们的艺术一代又一代地传承。
纤纤还说,武汉封城的当天晚上,杨老师成了她的“超级妈妈”,演出回来,送她回家。后面的日子,她们保持着联系,互相关心。杨俊去做义工的日子,她寄医用外科口罩给杨俊,在网上发视频或者图片,给杨俊解闷。纤纤在那段时间努力成为自己爱豆的精神支撑。
这样一个把自己扔在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里面的女孩,谁能不喜欢呢?纤纤让人看到了希望,是大大的希望,如果每一个年轻的孩子,都能看到传统文化的好,都能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滋养该有多好?
杨俊的人生,是纤纤的榜样;而纤纤,做了杨俊的知音。
除了上台演戏,纤纤活成了另一个杨俊。长大后,我成了你。
这是杨俊存在的另一重价值。
每一个艺人,每一个艺术家,都能像这样,为广大的人民提供着正能量,提供活着的范本,该有多么好。
纤纤只是杨俊的粉丝中的一个。
●杨俊和老爷爷戏迷
还有一位老人让人难忘。
老人是山东人,特别喜欢黄梅戏,喜欢杨俊,经常跟着他们的演出跑,从来没有打扰过杨俊。有一次,在安徽安庆参加中国黄梅戏艺术节演出,杨俊的家人都来了。他们在酒店门口看到一位老人家,老人家和杨俊的哥哥聊天,就说到自己是从山东来的,来看杨俊演戏。杨俊的哥哥很感动,就对老人家说,我是杨俊的哥哥。老人家激动起来,说自己特别崇拜杨俊。杨俊哥哥问,想不想见杨俊?老人说,想见啊,但她太忙了,不想打扰她。杨俊哥哥打定主意,要让老人家见到杨俊。随后就安顿老人,就在酒店等,不要乱跑,他会尽力办。和杨俊一起吃饭的时候,哥哥就把这个事说了,杨俊就出来和老人见了面,哥哥用手机拍了照片,随后给老人家发过去了。老人激动得语不成句:我终于见到你了,不是你哥哥安排,我怎么能见到你啊。杨俊对老人说:下次不要来了,您年龄大了,以后有演出我会把视频发给您的。杨俊心疼老人,80多岁,生怕出点问题。老人家点点头。
上至老人,下至少女,杨俊有许多许多的戏迷或粉丝,他们成为一道风景线,站在杨俊一侧,支撑着杨俊的艺术。杨俊在他们的前方,是风景,也是榜样。
想起一句诗:我在你一侧,我如此喜悦。
这对于杨俊和她的戏迷来说,都是适用的。
爱,或者幸福,就在彼此的疼惜和理解里。
高山青,流水长,武汉的古琴台上,琴音在江水的波**中弹奏了上千年,今日琴弦依然会随着杨俊的人生拨出知音之跫音。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