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师父余笑予(1 / 1)

1990年4月1日,《双下山》排练完成,杨俊拜了余笑予为师。

师徒间举行了隆重的拜师仪式。

中国人尊师重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拜师是学习传统技艺的头等大事,古代很多传统技艺都需要拜师学艺,书法、国画、中医,包括戏曲,都是。没有师父就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行里人会认为不是“门里出身”。戏曲界也是讲究师承的。

时代在发展,后来的拜师仪式,不像过去那么严格,但该有的规矩还是要有的,所以她在认下余笑予这个师父之时,还是举行了隆重的仪式。

余笑予是国内著名的戏曲导演。讲到戏剧史时,我们便说到了他,一个有眼光有见解的独特人物。

章华荣先生曾写到余笑予的画像:

出身梨园世家,其父乃楚剧名优。笑予人生伊始,便受楚剧熏陶。三岁登台亮相,已透七分机灵,七岁顶角救场,竟然一炮走红。虽然聪颖过人,偏偏厌学迷戏,读书六神无主,学戏八面玲珑。梨园子弟,生就唱戏材料,父奈子何?只好拜师学艺。先学旦行,后攻丑行,继而生旦净丑,兼而习之。虽未成台上顶梁柱,却也是戏班万金油,未及弱冠之年,已是剧团新秀。

●杨俊和恩师余笑予

步入而立之年,改学导演,自执导《一包蜜》一炮打响,遂一发不可收拾,余笑予旋风席卷中国戏曲舞台!全国十多个省、市的戏曲舞台上有他流下的汗水,十多个剧种,有他辛苦浇灌的艺术奇葩,二十多部作品获得国家级大奖!被誉为中国现代戏曲四大“怪杰”之一。岁老根弥壮,年逾古稀,仍宝刀不老,勤耕不辍,思维敏捷,机智过人,谈戏眉飞色舞,排戏神采飞扬,舞台上常现余氏的神来之笔。

这个画像,几乎囊括了余导所有的经历。他导的戏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出演员,演他戏的演员,很多获得了中国戏剧“梅花奖”。2008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余笑予“终身成就奖”。

能遇到这样才华横溢的导演,是杨俊的幸运,能拜在余门之下学习技艺,更是幸运。

杨俊珍惜这样的幸运,再加上她本来就聪明,像海绵一样从余导身上吸收技艺,这让她后来演起角色来得心应手,对塑造人物有了自己的理解,对剧本的把握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甚至能统领全局。她认真地一辈子执行师父的理念,那便是把传统技艺融入戏中,把塑造人物贯穿在日后的创作中。

想来,余笑予也是喜欢这样又机灵又有悟性的弟子吧,这次收徒,余导也一定是高兴的。杨俊说过,父母给了她生命,师父给了她吃饭立身的本事,这种犹如再生父母的恩情,将是她一辈子需要铭记的。

2010年12月26日,著名导演余笑予走了。带走的是他对戏曲的终生热爱,留给徒弟的是无限的怀念。

师父走后,杨俊多次在戏场上、在演出后,想起自己的师父,想起师父在身边的日子,想起师父是如何给她排戏的。每一个动作的表达,每一个眼神的去处,每一个笑容的内涵,每一个程式的语言,仿佛从来都没有走失,仿佛都在梦里,可一转身都不在,有的只是冰冷的回忆和岁月的风。

杨俊曾撰文回忆她的师父:

他把我带到大舞台,他让我长袖飞扬,走上一个个领奖台,他让我在《未了情》里流淌着至情至爱的泪,他让我在《双下山》里表达着人性干净的美。一今一古,一悲一喜,让我沉醉至今,仍不能释怀。他把我带上了艺术不归路,我也心甘情愿地在这条道上一直坚持了下来。看着发黄的照片,看着逝去多年的师父,心和黑夜一样,凄冷凄冷。

这样伤情的文字,配着师徒几张旧时照片,照片上的笑和文字里的悲构成一种反差,冰冷的回忆和跋涉的艰难构成一种“伤”向人袭来。

这是杨俊的一宗“未了情”。了而未了,情至多情,人间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