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之三)
《夫妻观灯》很民间,也很民俗。
这是黄梅戏七十二小戏之一。叙述的是民间生活,选取的是民俗节日元宵节。
一对年轻夫妻进城看灯,丈夫王小六鼓动妻子去看灯,两个人站在虚拟的街上,在虚拟的街景和灯景中,数着那些华彩的灯。这是一对儿对生活有着美好憧憬的有生活趣味的夫妻,他们身上有活泼欢快的民间气息和健康美,还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真真地接地气。所以1958年整理演出以来,就一直非常受欢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把它搬上银幕后,更是如同《天仙配》和《女驸马》一样风靡全国。
这出戏,最典型的特征便是把舞台的虚拟美发挥到了极致。夫妻二人站在街上看灯,他们没有说灯怎么样,却在说看灯的人如何:长子(高个子)看灯,挤得伸长脖颈;矮子看灯,挤得蹲在人丛里;胖子看灯,挤出汗淋淋;瘦子看灯,挤成一根筋;小孩看灯,挤得站不稳;老头看灯,走路戳拐棍。真是形象啊,这样的描述,舞台上是空的,我们听着他们唱来,却觉得自己置身于街市之中,人潮汹涌,仿佛真的在观灯,仿佛我们也见到了那些栩栩如生、五花八门的灯。这就是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是中华戏曲独一无二的虚拟美。
《中国黄梅戏》一书说到,黄梅戏从民间歌舞而来,紧傍大众审美情趣,流播于乡野,发达于城镇,且有鲜明的通俗文化基质,呈现活泼生动的艺术风格。
《夫妻观灯》正是黄梅戏通俗文化特征的典型代表。
杨俊表演《夫妻观灯》,正是注重它的通俗性、生活性、审美性、虚拟性。在这部戏里,她青春活泼有谐趣地给我们诉说花市灯如昼、人流如注的元宵节夜景。
传承便是不能丢掉特质,只有守正才能创新。
当然,黄梅戏剧目里,杨俊继承下来的还有许多,比如说《打猪草》《罗帕记》《小辞店》等等,这里我们只谈她经常演出的这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