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与观众的戏人相融,经历过安徽这届艺术节的检验,湖北省文化厅有了晋京的打算,目标很明确,“文华奖”[4]“梅花奖”[5]应该花落湖北。
两个奖项的主办者,一为文化部,一为中国文联和剧协,所奖范围不同,分量都不轻,是戏曲从业者心目中的金字塔尖,是大家都向往的目标。自然,初露锋芒的湖北黄梅戏也不甘落后。
从安徽载誉归来,休整几天,全团人踏上晋京的路。
1995年11月1日晚,首场演出在中央党校礼堂进行,两百多名省部级干部观看了《未了情》,当晚的演出得到了领导干部们的一致好评。
11月3日,在北京工人俱乐部演出《未了情》,5日演出《双下山》。观看这两场演出的有中宣部、文化部、中国剧协相关领导,以及专家、教授、学者们。演出结束,领导们上台与演员见面并亲切发言。他们肯定了湖北黄梅戏六年来筚路蓝缕的奋斗过程,也为湖北省黄梅戏剧团能排出这样的戏而高兴。
《北京晚报》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
千余名观众沉浸在感人的艺术氛围中,为剧中人陆云的命运而揪心,为她得知自己身患绝症之后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而动情。剧场里不时传来轻声抽泣,更多的观众则控制不住情感的闸门,任泪水夺眶而出……
《未了情》之所以有如此感人肺腑的艺术魅力,除了剧中有情、情中有戏、文采斐然、声腔委婉之外,更重要的是有裨风教。它是情的呼唤、爱的礼赞。整出戏围绕陆云与哥哥、妹妹、学生、恋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通过陆云的扮演者、国家一级演员杨俊的扎实基本功和动心、出情、传神的艺术形象的体现,充分展示了一名普通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让观众在审美中经历一次灵魂的净化和情感的升华。
演出结束后,观众不忍离开剧场,仍然沉浸在剧情之中,他们站在各自的座位前,为剧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演员们的精彩表演而情不自禁地长时间热烈鼓掌。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陈昌本和刘厚生、郭汉城、赵寻、李准、曲六乙、齐致翔等首都戏剧界的专家们,同样情不自禁地走上舞台,与演员们一一握手……
记者所写都是实情,《未了情》走到每个地方演出都是这样的情况,观众们久久不愿离去。专家们慧眼如炬,他们识得什么是好,他们知道好从何来,他们知道“情”之一字才是人类的共通点,他们甚至说,陆云就是爱神,要向爱神致敬。
演出结束后的11月7日,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现代戏年会在文化部大会议室联合召开《未了情》和《双下山》晋京演出座谈会。郭汉城、刘厚生、肖甲、薛若琳等戏剧家、戏曲理论家、表演艺术家出席座谈会。
原中国京剧院党委书记林毓熙说:“《未了情》有着强烈的时代感,紧紧地抓住了一个情字,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杨俊秀外慧中,很有灵气,她在剧中的表演,真(是)玲珑剔透,满台生辉,太让人惊喜,太可爱了。”
专家们都夸杨俊和张辉是黄梅戏舞台上的黄金搭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还专门跑去宾馆看望这对搭档。
11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丁永淮的文章:
“高洁淡雅白玉兰,洗尽铅华出自然”,名为《白玉兰颂》的主题曲再次响起,悠远不息地久久萦绕在观众的心头……湖北省黄梅戏剧团推出的大型现代黄梅戏《未了情》,在北京做了成功的演出。国家一级演员杨俊在剧中令人信服地塑造了一位身患绝症却一心牵念、帮助他人的普通小学教师的感人形象。她那委婉细腻的唱腔,真切自然的表演,无不展示出她丰润厚实的艺术功底,以及她光彩照人的表演魅力,令京城的观众倾倒,令到场的专家领导称赞不已。
面对掌声、鲜花和观众,杨俊唯有噙泪以对,默无一语地鞠躬再鞠躬。
●梅花奖颁奖照片
《未了情》和《双下山》晋京演出大获成功。第二年,也即1996年8月,杨俊获得了第十三届“梅花奖”。
杨俊是湖北黄梅戏获得“梅花奖”的第一人。
1997年10月,第五届中国艺术节在四川成都举行。此前,《未了情》已被评为“文华新剧目奖”,获准参加第五届艺术节。《未了情》是湖北省唯一的一台剧目,也是参加这届艺术节唯一的一台黄梅戏剧目。
又是11月3日,他们与这个日子有缘,两年前的这个日子,他们在北京工人俱乐部演出,这次他们又是在这个日子里,在成都胜利影剧院开始“情”之旅。
战前动员会上,导演余笑予说:“今晚来看戏的人,有相当一部分是全国戏曲舞台上的精英,他们个个都会挑刺,所以,今天晚上的这场演出,既是对湖北黄梅戏的一次大检阅,又是对我们演员特别是杨俊的一次大考验,要想把这场戏演好,出彩,我们必须认真做到这八个字——用心,动情,一丝不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未了情》要用心去演,只有用心去演,才能动情,只有动情,才能感动观众。演员的每句唱念,每一个眼神,每一个舞台动作,一举手一投足,都要一丝不苟,灯光、音响、化妆、道具以及舞台景片的流动,都要配合得一丝不苟。只要做好这八个字,把握好舞台节奏,我深信,我们的《未了情》一定能在第五届中国艺术节的舞台上绽放出绚丽多姿的花朵来。”
与其说这是导演的战前动员,莫如说,这是师父在给徒儿吃定心丸。杨俊懂,她只要按照师傅给出的八个字去对待,演出自己,尽力做到最好就可以了。
那天晚上,杨俊确实调动了全身的力量去演,静若处子,动如脱兔,声有金属之音,腔有丝竹之韵,她把所有的情感和感悟都凝练成舞台上不动声色的表达。演出结束,回到化妆间,杨俊就瘫在了椅子上。那是她最累、最过瘾、演得最好的一场。
11月5日,“文华奖单项奖”颁发,杨俊获得“文华奖表演奖”。捧起奖杯,杨俊哭了。那是无以言表的泪水。一切都值了,那些颠颠倒倒的日子,那些练功场上掉下的汗水,那些背负过的重压,都已消散。上天是公平的,经历的艰难困苦,会以另一种方式偿还。
至此,湖北黄梅戏创造了历史。它终于在无数人的心血浇灌下,迎来了灿烂的绽放。
与此同时,杨俊主演的黄梅戏电视剧《嫦娥奔月》在中央电视台和安徽电视台播放,观众盛赞杨俊扮演的嫦娥是返璞归真,是至善至美。
两项大奖,让湖北黄梅戏实现了与安徽黄梅戏比翼双飞的愿望,被评论界评为“同本同源的并蒂双莲”。从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两地黄梅戏取长补短,你追我赶,为黄梅戏的发展绘出美好的风景,也成为全国戏曲大观园中的风景。而这样的风景,有杨俊的努力和奉献,甚至包含她所舍弃的一切。
●第七届文华奖现场照
在这两部戏中,湖北黄梅戏在题材上更关注现代,在音乐上带有湖北花鼓戏、采茶戏的韵味,表演上更接近楚剧和汉剧,更多容纳歌剧、舞剧、话剧等形式的艺术元素,从而确立了湖北黄梅戏的风格和位置,建立了湖北黄梅戏的品牌。
“梅花奖”和“文华奖”双奖到手,杨俊奠定了她在戏曲界的一席之地。聪慧的她,又开始思考今后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