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九年(835),第四次落第后的李商隐,决定再次去玉阳山修道。
人的一生里,生不可选择,死不可选择,生死之间尽是选择。
选择无处不在,要选择,便选择你所喜欢的,爱你所选择的,这个道理人人都懂。可对一个身不由己的人来说,不是所有的选择都出自自己的喜欢或爱。
也许学仙修道,对李商隐来说,是被逼到绝处不得已的一种选择,因为没有退路的人,是没有资格任性的。我何尝不想设计自己的人生,但仅凭这点任性,要怎样撑过余生呢?
所以,他勉强给自己再次修道找了一个理由。他在一首诗中说:“自有仙才自不知,十年长梦采华芝。秋风动地黄云暮,归去嵩阳寻旧师。”他说他自有仙才,十年里修道之梦一直在心里未曾冷却。而这次,是时候圆这个旧梦了。
在大和九年的秋天,他再次走进了玉阳山。
对李商隐何时入玉阳山修道,向来莫衷一是。或说他十七八岁在洛阳时,有一段时间便已学道玉阳。或说他修道玉阳,正是在大和九年第四次进士试落第后去的。
而我认为,这两个年龄段里,他都曾去过。
既然说“归去嵩阳寻旧师”,便已证明,在此前,他有过修道的经历。
第一次修道是在入幕令狐楚幕府前。寄居在洛阳的他,一边希望自己的才华能为达官显宦赏识,一边也积极为自己积累仕进资本,探寻种种可能。
十七八岁的年龄,正当青春的李商隐,也正是寥落的寒门白衣人。而入山习道,一来可以结识高僧大德以扩大见识,二来可以白吃白住,随斋寄食。这对家境贫寒的李商隐来说,无异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寺庙的环境也极为清雅,是读书的天然好去处。寺院的藏书是丰富的,可以供寒士尽性阅读。在这样一个广阔清幽的处所里,没有长官的意志,没有尘俗的干扰,一个人的独立人格,自由心性,也极易得到滋养和勃发。
对李商隐来说,初次修道,还带给他一个意想不到的体会:那便是青春**而又朦胧的情感,在充斥着道姑与女冠,在禁忌戒律和天性人欲的纠缠中,一发而不可收。
他是那样敏感,那样纤弱,那样渴望着爱。高高的围墙,从来挡不住情感的洪流,在这里,他完成了青春的又一次情感躁动,也形成了独具李商隐特色的诗风的雏形。
此次再入玉阳山修道,是他在人生绝境之处的一次迂回。
二十三岁的他,一面在继续修道中,寻找新的机会;一面却身不由己地陷入了一场情感的炼狱中。
毕竟,十七八岁的那个少年,虽然有着渴望和躁动,更多时候,却在这种异样暧昧的氛围中,默默注视着无数善男信女演绎的情感纠葛。
红尘是道场,殊不知,道场也是席卷一切的红尘。
而二十三的他,青春像一枚已经熟透的果子,挡也挡不住地坠落与陷溺。
如果人生是那么灰暗,如果现实是那么寂寥,如果他逃无可逃,那么,何妨在情感世界里寻找一丝光亮与温暖,何妨在温柔乡里忘却卑微与渺小,何妨在爱与美的世界中超脱与飞升?
这次修道,他修的是情爱之道。
当情感燃成灰烬,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一首首极具李商隐特色的华美诗篇从灰烬中诞生了。
这段经历和生活,也成为他一生中极为重要的燃烧着梦幻华彩的一环。没有这一环,就没有独具一格的李商隐;没有这一环,晚唐诗坛将要黯淡许多,甚至乏善可陈;没有这一环,我们也看不到情的痴缠爱的执着是怎样在人类的心灵史上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李商隐修道的地方在玉阳山。玉阳山是王屋山的支脉,两山距东都洛阳都不远。
玉阳山风景清幽,更为独特的是,有一条小溪自山脚潺潺而下,溪水澄碧似玉,使人见之忘俗,义山后来自号玉溪生,便是由此而来。
王屋山是道教十大洞天之首,其支脉玉阳山自然也称得上道家仙山,山上两座道观在当时非常有名,一座是唐睿宗之女玉真公主所建的灵都观。李白当年便是由玉真公主引荐得以入朝,成为翰林供奉。另一座是玉阳山东面、与灵都观遥遥相望的清都观。这便是义山的学道所在。
唐高祖李渊以老子李耳为唐室始祖,自此道教兴盛。那时上至天子朝臣,下至失意文人,旁及公主仕女,皆以学仙修道为时尚。唐朝自请出家为道的公主有十几位,陪同公主来到道观的宫女也特别多。
在那里,她们虽为出家之人,却有足够的时间参诵道书、吟诗作赋、学习歌舞,连带着修饰仪容。她们的存在,成为皇家道观的特殊风景。
在这种环境中,适宜潜滋暗长的暖昧。
一些文人雅士慕名前来,留下许多女冠和文人往来的逸事。鱼玄机和温庭筠,李季兰与刘长卿,当然还有李商隐与宋华阳,这些都被后来的文人一写再写,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