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直青年汤显祖:实力拒绝随大流(1 / 1)

在著名剧作家田汉看来,明代戏曲作家、文学家汤显祖与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是两位地位相当、难分伯仲的大人物。汤显祖所著《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朱丽叶,在人物塑造和角色魅力等各个方面,都能做到平分秋色。

拥有如此伟大成就的汤显祖,凭借出色的文学才华,在青年时期就已经小有才名,但是这并不能助他在考场和仕途上成功通关、平步青云。亲身经历的种种不公,让他的每一次选择都变得至关重要。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成了青春时期的汤显祖时常思考的问题。

01

汤显祖出生于书香世家。

人们都说富不过三代,能维持三代以上的富贵极不容易,其实祖辈三代都能成为著名学者、大儒的文化家庭很少。毕竟每一代人的经历不同,所处的社会环境也不同,但总体来说,书香世家都是十分重视子女后代教育的。

汤显祖的家族就是这样一个不可多得的文士世家。不算汤显祖这一代,汤家已经连续出了四代文化名人,从第一代起就已经藏书颇丰,经过祖辈的积累,到了汤显祖这一代已经有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汤显祖,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汤家有专属的家族学校,当时被称为汤氏家塾,由汤显祖的父亲汤尚贤一手创建。他深知名师出高徒的道理,所以特意请来了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罗汝芳为汤家所有的孩子传授学问。

从小,汤显祖的身边就都是鸿儒。他常听长辈们说起曾祖父与祖父的故事,也常见父亲汤尚贤不辞辛苦地钻研学术,母亲亦对名篇文章无一不晓,而家中伯父更是喜爱戏文,亲身投入其中,十分陶醉。长辈们的热爱,令他早早就对文学有了很深的好感。

汤显祖5岁时开始在汤氏家塾中学习,比现在小学生入学时间还早了一年。到了14岁时,基础扎实的汤显祖通过了县级学校的考试,从家塾转到当地县级学校统一学习。

7年后,汤显祖通过乡试,成为举人。

明代科举考试有三个层级,汤显祖参加的是第一级的乡试,接下来还有会试与殿试。21岁的汤显祖顺利通过乡试,原本接着参加会试便可,此时却碰上了张居正。

大名鼎鼎的内阁首辅张居正,是万历皇帝身边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也是后世敬仰的千古一相。

此时的张居正年过五十,早已是功成名就。当时正在着手推行万历新政的他,也想着给自己的儿子安排一下未来。

同样是安排孩子高分通过考试,秦桧那种带有浓郁个人保护主义的作弊方式直接害得陆游失去被录取的资格,而张居正的手法“成熟大方”了很多——先与对方交流沟通,以期达成合作,成就共赢。

在张居正的多方打听下,全国考生中比较有才名的几位,都被他写进了人才名单计划里。

怎么合作共赢呢?一言以蔽之,就是首辅大人保证这些人考试通过,但是具体他们能考到什么名次,由首辅大人来定夺。在整个合作的过程中,所有人必须遵循的原则,就是保密与服从安排。

按照张居正的计划,这一群才子就是绿叶,是自家儿子这朵红花的陪衬。等到考试成绩出来以后,将会呈现这样的结果:几位大家都知道的才子确实成绩都不错,名列前茅,是在众人意料之内的,这其中自然会有首辅张居正家的公子。

正当大家怀疑张居正给儿子开后门的时候,就会发现张家公子与这些名士平日素有来往,不时进行学术交流。本着人以群分,学霸和学霸玩儿的原则,大家就会觉得,原来张家公子和这些才子是一类人,都是学霸,于是彻底打消了先前的疑虑。

这样一来,整个大明王朝都能见到张首辅家的公子才学出众,与那些呼声最高、才名远扬的几个举人是一个圈子里的人。

他的这一步棋可谓一箭双雕,比起秦桧那种霸道式作弊,这样的方法高明太多。如果按计划完成,那么他既能让自己的儿子获得名次,还能赢得整个学术圈的尊重。从此,张氏子弟地位超然,自动成为学术界的标杆。

02

在张居正这份亟待达成合作的人员名单中,就有来自诗书世家已经小有名气的汤显祖。

首辅的人第一次找到汤显祖,是在他27岁的时候。

这时的汤显祖正在踏踏实实地准备会试。虽然他也听到了一些风声,有人强烈吐槽着如今考试的公平性,认为科考处处是腐败。但他心中依旧相信,这种黑暗力量不会统治整个社会,科举还是建立在公平公正原则之上的。

汤显祖当然也听过首辅大人的鼎鼎大名。这位首辅的改革政策正影响着大明江山,也为人民生活带来了许多改变。

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首辅找到自己是来谈合作作弊的。

一直以来,首辅大人张居正留给大众的形象都是正面的。在教育子女方面,当年(1576年)他的第三个儿子科举失败,为了帮助21岁的儿子分析考试失利原因,张居正认真地写过一封家书——《示季子懋修书》。

除了将自己年轻时的科举经验与儿子考试前的心态做了对比,训斥儿子太过自负,没有潜心学习外,在信的下半部分,张居正还讲到了自己对儿子寄予的厚望:做人不能忘本。张家如今的基业都是靠知识创造出来的,因此不可荒废学业。希望你以后名留青史,伊尹和巫贤这样的人就是你奋斗的目标。

吾家以诗书发迹,平生苦志励行,所以贻则于后人者,自谓不敢后于古之世家名德。固望汝等继志绳武,益加光大,与伊巫之俦,并垂史册耳!

——〔明〕张居正《示季子懋修书》

伊尹是商朝时期的大政治家,不仅精通医理,还对厨艺颇有研究。他一生辅佐了商朝的五位君主,官至丞相,为商朝政治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而巫贤也是商朝时期的宰相,后世贤臣的代表,辅佐的是商朝第十三代君主祖乙。

在张居正的心里,他希望张懋修未来能成为像伊尹和巫贤一样的贤臣,为后世所敬仰传颂,可见他对儿子的期望之高。

也许是为了铺好儿子入仕的路,让其在科举时期就成为超越普通大众的存在,也许是希望凭借自己的地位,让有名的才子成为自家儿子向上攀登的台阶……不管是出于何种考虑,此时张居正派来的人,已经站在了汤显祖面前,准备收买他。待对方说明来意后,汤显祖十分愤怒地回绝了。

考试的事情,汤显祖要自己来。这种好意,恕难接受。如果张家公子能力、才学都出众,那就不用大家刻意陪衬做样子,他若真的是考场里最优秀的,出了考场照样也能在学术界占据一席之地。

张居正这样的“作弊式”人才包装,他拒绝配合。

只是后来汤显祖才知道,跟他成绩差不多的几位考生,都先后接受了张居正的合作邀请。当时与他一同前来考试的才子沈懋学就是其中一位。

这一年,汤显祖落榜,状元是沈懋学,榜眼是张居正的第二个儿子张嗣修。

03

大才子成为状元郎是众望所归,所以榜眼也不会那么引人注目、惹人怀疑了。在张居正的安排下,这一次的舆论导向很成功。只是通过考试的名单里却没有了那个此前与沈懋学旗鼓相当之人——汤显祖的名字。

3年后,张居正寄予厚望的第三子张懋修参加考试。

完美实现上次人才合作计划的张居正,想用同样的办法再来一次。至于合作人选,他再次看中了上次拒绝合作的汤显祖。

如今,有人犀利地将底线比作底裤,认为保卫底线就是保护自己的尊严,在这个时候,汤显祖也作出了他关于底线的比喻,而且毫不逊色于底裤的说法。

汤显祖说,考试不作弊是我的底线,作为一个男孩子,这个底线就是我的贞操:“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

这一年,汤显祖30岁。科考成绩出来了,通过名单里依旧没有他的名字,而这一次的状元郎是张懋修。

从考试成绩揭榜的那一天起,舆论就再也没有中止。张家的几个儿子不是榜眼就是状元,实在让人极度怀疑考试的公平性。

另一边,汤显祖拒绝合作的事情传了出去,受到了大众的支持。

如果当时的媒体像今天一样发达的话,相信每一篇报道都会是关于汤显祖与正能量的,比如《坚持的力量——汤显祖的正直之路》或者《科举落榜的道德状元:勇敢对首辅说“不”》。

张懋修高中状元后,事件一直在发酵。两年后,张居正因长期加班而病逝。随着他的离去,越来越多反对张居正的人站出来抨击他,张居正曾费心盼望成才的几个儿子,也被一一打压。

曾经的首辅死后,却难保张家后代的太平安乐,令人不由感叹。

十多年后,另一位首辅沈一贯仍深受此事的影响,心中可谓是警钟长鸣。他竭力劝说自己的儿子沈泰鸿,要求他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但沈泰鸿偏偏志在科举,因此与自己的父亲结下了很深的误会。

当然,这一切已经与汤显祖无关了。

此时的汤显祖是舆论下的正面人物,朝中要员都想着将他拉入自己的政治队伍。这其中就包括代理首辅张四维。

张四维的政治理念很简单:既然所有人都处于反对张居正的热潮中,那么只要与张居正政治方针相反的,就是他要着手去做的。于是,汤显祖自然成了他的座上宾,是他想要拉拢的人才之一。

面对另一位首辅大人提出的合作邀请,汤显祖拒绝得干脆:我不是针对张居正,而是这样做的各位,我都不会合作。

此时大明官场内正刮着一股“打倒张居正”之风,汤显祖并不想追这个热度。

如果靠着追热度通过考试,那和上一次所谓的合作共赢又有什么区别?在汤显祖眼中,要做官,就要堂堂正正地通过科举,一步步走入仕途。

两年后,汤显祖的愿望达成。34岁的他前后经历四次失败,这一次终于通过了考试。

04

算起来,汤显祖的考试成绩排名很靠后。这还不算,鉴于他之前一次次拒绝大领导的邀约,在此时人脉与派系后台力量都颇为重要的明朝政府,汤显祖的前途也不光明。

在京城满一年后,汤显祖被派往南京,在这里,他任职太常博士,主要管理与皇家祭祀相关的事宜。

在明朝,因为内阁权力分配的关系,博士的地位并不高,职权范围很窄。再加上汤显祖身在南京,这里不是真正的政治经济中心,不过是大明的留都,在此处的太常寺等政府职能机构,平时根本没什么实际的工作任务。

面对这样的情形,如果汤显祖是一个立志做首辅的年轻人,他可能会崩溃。因为没有实际工作就意味着没有行使权力的地方,也就说明他的一身辅政之才华竟无用武之地。

但对于汤显祖这样性格平和,在政治上没什么野心的人来说,这份工作也是能够接受的——反正汤家是书香门第,也不缺他的俸禄来养家。

于是,汤显祖在南京太常寺过起了他的诗书生活。

也许南京对汤显祖而言是一块难得的宝地。这里文士颇多,各个能诗会文。与这些风流才子一道品诗论文,闲暇时光里读书品茗,实在是惬意非凡。

除此之外,南京这座满是故事的六朝古都,也是戏曲名家所钟爱的地方。当时研究元曲的臧懋循等人,都是与汤显祖志同道合的文化伙伴。一众文人常常相约聚会,一同在南京的风光秀丽处研究戏曲诗文,寻找创作灵感,日子过得十分舒心。

虽然此刻清闲的职场不需要汤显祖过分费心,但文学圈子里的小江湖也是分帮派的。此时以王世贞为首的七位文人大力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文风。王世贞地位高且有权力,所以许多文人为了讨好他,都追求汉唐诗文的写作手法,这种风潮一下子席卷了整个文学圈。

虽然此时复古呼声最高,但在汤显祖看来还不如力求创新。

作为一个不喜欢随便站队、附庸别人的人,汤显祖有自己的一套原则。这种独立精神不仅体现在他的为人处世上,还为他的文学创作带来了满满的灵气。

他认为,古人文章的精华之处要好好学习继承,但是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多多创造新的风格。也正是因为如此,人们不仅称赞他的戏曲成就,也对他的古文诗词十分偏爱。

后来汤显祖离开官场,青春时期的经历让他读懂了人情世故,再结合平日见闻,并佐以自己独特的、不被当时社会风潮约束的思想,他开始了《牡丹亭》的创作。

这种不随波逐流的精神,在当时人情与套路主导的官场中,让汤显祖一生吃亏不断。但也是这份坚定令他心性始终如初,能够细腻地感受着年轻时的爱恨情愫,生动地构建一个至情、纯粹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