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衣公子纳兰容若:过去的浪漫里,我最怀念你(1 / 1)

在唐诗宋词的辉煌过后,清代词人纳兰容若的作品同样令人难忘。历史中记载的纳兰容若是完美的:有着诗书满腹的才华,能文能武,仕途顺利,家世显赫,受皇帝信任。在后世的评价中,纳兰容若也是极其成功的。作为词人,他的一册《纳兰词》,不仅在清代受人追捧,到如今也仍然受大众欢迎。

但他的人生,却是匆匆而过,他的故事在光明坦途中戛然而止。在他一篇篇诗词的背后,是他那令人羡慕又惋惜的经历。

这个少年在最好的年纪遇见了所爱之人,也在青春时就早早经历了生死离别。人们爱他的悼亡词,感叹他的情深,他的青春又是怎样的呢?其实纳兰容若的青春,就是他的一生。而他在青春里那段最好的回忆,是关于爱人的。

01

很多喜欢诗歌文学的人都对纳兰容若情有独钟。纳兰性德,字容若,人们喜欢念他的表字,“纳兰容若”这四个字读来口齿生香,本身就风雅无伦。

在清代这个极为重视出身的时代,纳兰容若的身份可以说令人羡慕不已。他的父亲是当朝大学士,康熙朝的权臣,名叫纳兰明珠。时至今日,纳兰明珠这一形象仍然活跃于康熙时期相关的影视作品中。

纳兰容若的母亲是爱新觉罗氏。爱新觉罗,这是清代皇族的姓氏,而纳兰容若的母亲也的确与皇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纳兰容若的母亲之父,也就是他的外祖父,是多尔衮的胞兄。能娶到皇族的纳兰明珠除了是个仕途坦**的名臣外,自身也是贵族后裔。明珠的祖父,即容若的曾祖,曾经是叶赫部的首领:叶赫那拉·金台先,金台先的妹妹正是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妃子,与努尔哈赤结婚后的第四年,这位名叫孟古哲哲的妃子生下了皇太极,也就是后来的清太宗。

这是纳兰容若出生前父母双方世代的关系,一个是皇族爱新觉罗氏,一个是与皇族关系密切的叶赫那拉氏,在当时的人们眼中,他们的后裔就是血统高贵的象征。

纳兰容若出生于这样的家庭,与当时的清朝贵族子弟们一样,在识文断字,学习文化课程的同时,骑射武学都需精通。这是满族人早期就形成的习惯,因此纳兰容若从出生起,就决定了他不是那种文弱贵公子。

纳兰容若有着良好的身世背景,自然也接受了优秀的教育。

当时康熙皇帝提倡让满族人学习儒家经典,在这样的情况下,纳兰容若接受了许多汉族文人的指导,为后来创作出诸多诗词佳作打下了基础。

受汉人教育却又与历代诗人、词人的成长背景不同,纳兰容若的词有他自己的韵味,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后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容若“未染汉人风气”的原因。

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17岁的纳兰容若通过考试进入国子监学习。国子监是清代的最高学府,纳兰容若在里面表现优异,“校长”都帮忙推荐老师给他。第二年,纳兰容若参加乡试中举,当时的翰林院编修名叫徐乾学,学问极佳,人品却欠佳,纳兰容若作为门生跟着他学习,也与他一起承担并完成了《通志堂经解》的编辑工作。

《通志堂经解》是一部儒家学问的百科全书,属于阐释经典的大部头丛书。这套书的时间跨度很大,从先秦时代到明朝的儒学知识、经典内容都包含在内。《通志堂经解》完成全部校订并出版后,受到清代学术界的热烈欢迎,一度十分畅销。

纳兰容若的入仕考试之路在参加殿试前都一帆风顺,但等到他要参加殿试这一年,却因病耽搁了。不过,他后来参加了补考,21岁时就已经高中进士。

在康熙的眼中,青年纳兰容若强大的家族背景是足以令他信任的,于是康熙授他御前三等侍卫之职,可以经常出现在皇帝身边。

青年纳兰容若的人生是鲜亮多彩的,他的事业之路闪着皇族独有的贵气光芒,耀眼如夏日的阳光。

02

就在纳兰容若因病未能参加殿试的第二年,他结婚了。那时的他二十出头,先经历了洞房花烛夜,两年后又经历了金榜题名时。纳兰容若的妻子姓卢,是当时的高官卢兴祖的女儿。叶舒崇写她“生而婉娈,性本端庄,贞气天情,恭容礼典”。(《皇清纳兰氏卢氏墓志铭》)

卢兴祖是两广总督。纳兰家是京中权贵,卢氏是地方要员,两家的婚事门当户对。自古以来,高门公子与大家千金的故事,就是很多爱情剧本的模子。

虽然在当时的婚姻体系下,纳兰容若与妻子在婚前并没有机会见面,更无法相识相知,但两人的婚姻却十分美满。婚后的容若与妻子感情甚佳,一起过了三年幸福的婚姻时光。

有一次,纳兰容若背痒,便叫妻子替他挠挠,妻子的手落在他背上,虽然看不见这个画面,容若却能想到她那如青葱般的十指。妻子爱美,曾有次半夜起来悄悄将凤仙花摘下捣烂,用花的汁液染了指甲。她是大家小姐,十指纤纤,指尖嫣红甚是好看。把这样美好的画面和妻子半夜起来染指甲的场景联系在一起,容若不禁莞尔。

这一幕温馨又颇具生活化的场景,出现在纳兰容若的《杂忆》之中:“春葱背痒不禁爬,十指槮槮剥嫩芽。忆得染将红爪甲,夜深偷捣凤仙花。”

我们都因沈复的《浮生六记》而读到了沈复与妻子芸娘生活中的趣事,曾叹息二人天性风雅,却为世间俗务所缠。《浮生六记》中的芸娘在贫苦中染病,而沈复则半生流离。到了纳兰容若与卢氏这里,情况就好了太多。

纳兰容若是贵胄公子,婚后两年参加殿试取得可喜成绩,事业起步顺利,得到皇帝信任。与他成婚的卢氏不会与芸娘一样为贫困所累,不用想着如何贴补家用。在这样的背景下,纳兰容若与卢氏相守,生活充满了童趣天真。

他们会在庭院深处捉迷藏,为了不被对方发现,藏在了花径树木繁茂处。那时正值中秋佳节,这样一躲,惹得一树梧桐叶落,反而暴露了行踪,让人觉得好笑。

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

——〔清〕纳兰容若《琵琶仙·中秋》

他们也有静下来的时候,两人一起在榻边闲靠着,家中景致甚好,风吹花瓣飘落,像是下了一场红色的雨;有时候也会倚着画栏聊天,相携看远处的斜阳,十分惬意。

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

——〔清〕纳兰容若《沁园春·瞬息浮生》

没有经济压力的一对眷侣,若是能如此相守一生,该叫多少人羡慕不已,正如纳兰容若自己在《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中所写的那半句“一生一代一双人”。但是偏偏人生难以圆满,这首词写于哪一年已经无从得知,但它的下半句却是“争教两处销魂”。

康熙十六年(1677年),是纳兰容若与发妻成婚的第四年。这一年,妻子卢氏因难产而离世;这一年,纳兰容若22岁。

03

后来的纳兰容若写下无数悼亡词,创作水平达到顶峰。

在词人况周颐的眼中,这个少年才高天纵,词作至纯至真:“容若承平少年,乌衣公子,天分绝高。……其所为词,纯任性灵,纤尘不染,甘受和,白受采,进于沉着浑至何难矣。”

纳兰容若饱读诗书,因此十分善于用典。文人作诗词,常常纠结于是否用典,文中出现太多典故显得晦涩,不用典故又苦于没有好词句。而容若的词用典用得巧妙灵动,没有一分生涩,自然得像是在心中千回百转的情感,只是低低诉说,娓娓道来。

就像我们在因失恋伤心,或因失意难过的时候,听一首抒情歌,看一部爱情电影,甚至是读到书中别人的爱情故事,都会潸然泪下,人在情感脆弱的时候,总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进去。此时,二十多岁的纳兰容若经历着与爱人天人永隔的痛苦,久久无法释怀,他也总会想起曾在书中看到的一个个故事。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他心中悲痛,提笔写下。

他想起《传奇·裴航》的故事,说的是裴航路过一个地方,因为口渴,见到一个老太太,就问她要水喝。老太太正在织麻,于是叫云英给裴航送水。裴航见这位名叫云英的女子长得很美,一见倾心,于是告诉老太太,自己想娶她为妻,与她共度一生。老太太则说,想要娶云英可以,前提是送上指定的聘礼:“昨有神仙与药一刀圭,须玉杵臼捣之。欲娶云英,须以玉杵臼为聘,为捣药百日??乃可。”

裴航答应下来,花了一番功夫才找到玉杵臼,帮老太太日日捣药。就这样过了三个多月,才顺利娶到云英。裴航与云英成婚后,双双成了神仙,和自己所爱之人一起相守生活。故事中裴航遇到真爱的地方,就是蓝桥驿。

裴航有云英,而容若自己曾经也有所爱的“云英仙子”。但爱情故事里,不光有完美的结局,孤单一人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像那嫦娥为了追求长生不老,吃了灵药,最后在碧海青天之中茕茕一人。

爱情故事那么多,每个都上演着悲欢离合。如果有选择,容若觉得选牛郎织女的故事也比现在的结局好。哪怕能和自己的妻子一年一会,就是用这一生富贵换取也是好的啊!

可惜可叹,只能是两处销魂。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清〕纳兰容若《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

他对卢氏的思念良多,却无处安放。妻子逝去百日之后,他梦见过她。梦里的卢氏是平时的样子,对他说的那句话,他梦醒依然清晰记得:“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虽然她与他曾经过着赌书泼茶,红袖添香的日子,但妻子生前并没有写过诗,他梦醒后反复思量,情至深处,又作一首悼亡之词。

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觉后感赋长调: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

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真无奈,倩声声邻笛,谱出回肠。

——〔清〕纳兰容若《沁园春·丁巳重阳前》

04

妻子去世后,纳兰容若的事业依旧处于上升阶段。此时他早已经升职为御前一等侍卫,经常出没于康熙皇帝身边。从妻子生产到去世前后那段时间里,他亦多次随皇帝出巡远行。

1678年,卢氏离开纳兰容若已有一年,此时他23岁,不是在皇帝身边出差,就是被皇帝外派出差。据《康熙起居注》记载,这一年10月,25岁的康熙“巡视北边”,也就是长城以北的地区。作为一等侍卫的纳兰容若以扈从的身份随皇帝出行,因见到塞外雪花,而写下一首词。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清〕纳兰容若《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后来,27岁的纳兰容若再次随皇帝出巡,正值2月天寒,塞外更是寒冷,他在风雪中长途跋涉,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清〕纳兰容若《长相思·山一程》

从两次出差时的作品可以看出,在贵公子的骄傲与孤独感之外,他还是个心思细腻、真挚的儿郎。这种魅力不仅吸引后世目光,也让他拥有好人缘。

纳兰容若的朋友圈子里,皆是不俗的才子,他们相交不求富贵之身,但求脱俗之气。

对于年轻的纳兰容若来说,见惯了攀附权贵、阿谀奉承的世俗面孔,他更加珍惜人品高贵、真正有才华的人。基于此,很多平民才子都愿意与他结交。

王维有自己的辋川别业,是一处风雅所在,而纳兰容若也有一处别业,名叫渌水亭。在他的布置下,湖光水色、风景静谧的渌水亭就是惬意淡泊的交汇处。

野色湖光两不分,碧云万顷变黄云。

分明一幅江村画,着个闲亭挂夕曛。

——〔清〕纳兰容若《渌水亭》

在渌水亭中,纳兰容若与友人聚会交谈,时而写诗品读文学,时而学史研习经典。如今有专门供人练习英文的英语角,而纳兰容若的别业,则是才子们聚集提高文学素养的绝佳去处。在这里,不仅有主人容若,还聚集了当时文学造诣极高的一众才子,比如文学家顾贞观、阳羡词派的领头人陈维崧、浙西词派开创者朱彝尊??等等。

虽然纳兰容若与这三人年龄差平均在20岁左右,但在文学造诣方面几人实力相当,互相成就。

纳兰容若友人颇多,聚集了很多能互相谈论诗文的人,比起现今很多同龄人来说,从数量和质量上,纳兰容若的好友都是令人羡慕的。

但正如好友曹寅在《题楝亭夜话图》中所写:“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

这个一生富贵、才高的青年,有着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和家世背景,却总在词中写着点滴心事,他用一层层纱遮住,美丽朦胧,也让后来研读《饮水词》的人们不能准确指出哪首词写的是怎样的心境及经历,亦不能明解当时的纳兰容若“不知何事萦怀抱”背后的原因。

纳兰容若是寂寞的。我们在工作中感到苦闷可以找人抱怨,可当时很少有人站在纳兰容若的角度看事情。也许他身边的人投来的目光多是带着仰望与艳羡的,却无几人可以带着理解与共情。

纳兰容若也是深情真挚的。妻子死后他青衫湿遍,无尽悲观。他在外出工作时思念故园,平日以才学与人结交,并不以富贵权势压人。但他早早离世,并未经历青春之后的人生,我们这些后来人也在叙写他的故事时,无限感叹着这个少年身上的美好与惋惜。

虽然纳兰容若心事难懂,但青春时期真心待过的人,年少时经历的生死分离,都融进了他的作品之中,让我们看到了他最为真挚的情感。这一篇篇诗词,全部都是关于他的青春记忆,而诗词中最令人赞赏叹息的悼亡词,则是他年少时期遇到的那一场浪漫,与其后无限缅怀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