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和压”敏感者的特征
那些在人际交往中不刻意讨好对方的人是很难产生附和压的,而对疏离感极敏感的人则恰好相反。附和压就像一种侵袭免疫力较低的人群的病毒,能准确找到对孤独的耐受性较差的受体,并使之染病。
对孤独的耐受性较差者即为附和压易感人群。
那些生活空间广阔、生活方式多样的人对孤独具有较强的免疫力,能通过一种风险分散机制来对抗附和压。
在此有一点须谨记,对抗附和压并不是盲目反对他人的意见。我们可以直抒胸臆,但同时也要考虑到自身见解的局限性。很多对附和压及孤独的耐受性较强的人都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如果给人以妄自尊大之感,则不免让人敬而远之。
这个世界不存在100%的真理。
无论是医学还是其他科学领域,某些数年前还被奉为真理的研究成果现今已成了谬论,此类事情不足为奇。当我们要获得对方认可时,不能只顾单方面陈述自己的主张,还必须尊重他人的意见。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赢得对方的承认。
当我们与对方意见相左时,无须当场提出反对,而应采用某些委婉的措辞。例如:
“也许吧。”
“原来您是这么想的啊。”
……
事后,我们再细细考虑对方所言究竟正确与否。这样一来,在加深对他人理解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对事物的认知水平。
做个“有趣的怪人”会更轻松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还应注意一点,就是不要过分强调自己的某些稍显另类的价值观。
常言道“有理不在声高”,如果你太过强调某些与众不同的观点,会给人造成精神压迫感,给人感觉是在批判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
“我的观点如此另类,一定不被理解吧!”
“我的观点如此另类,你们也必须这样想!”
此类言语会在双方之间形成一道无形的屏障,令自己陷入更不被理解的境地。除了轻蔑与冷遇,不会有其他收获。更悲哀的是,这种做法会将你试图接纳对方的良好意愿彻底击碎。
世界如此广阔,人与人如此不同,我们万万不可主动制造某些交流障碍。
只有当你的与众不同给他人带来正向效应时,才有必要贯彻到底。例如:
· 当对方向你征求意见时;
· 当你的所作所为受到对方赞赏时;
· 当你的所知所想有利于对方时。
用一种轻松而若无其事的态度会更容易得到对方的认可。如果一开始就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人,只会招致被反感的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