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无好友”纯属无稽之谈
也许很多人认为,绝大多数的挚友出现在我们尚未踏足社会之时。当我们长大成人后,会因工作关系接触到各色人等,于是越发变得小心谨慎、不敢直言,因此也很难交到好朋友。此类故事不绝于耳。
儿时玩伴与我们共同经历了漫长的成长岁月,是我们心中不可取代之人。
然而,所谓的“成年人无好友”也不过是无稽之谈。在我所接触的人中,经常能看到一些关系融洽、相处和谐的成年人好友。他们(多为五六十岁的人)或是因为老人的看护问题而聚在一起交流感受、互相帮助;或是因为退休后参加某类社团而结识,在互相切磋技艺的过程中逐渐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就我自身而言,由于童年时被人欺负的经历而很难交到好朋友。所以,我一直期待成年后与人建立一种彼此能畅所欲言且互相尊重的朋友关系。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在成年之后就交不到好朋友呢?
其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单方面陷入了“成人很难交到朋友”“成人无法对朋友吐露心声”的僵化式思维里。原因之二是他们已沦为“新型工作机器”。
过去,所谓的“工作机器”是指那些以工作和公司作为生活全部的人。他们视工作如生命,放弃了全部的兴趣爱好,有的人甚至能为了公司利益牺牲个人尊严,因此也被称为“企业斗士”。
然而,“新型工作机器”并无一心奉公的精神,虽然他们较为重视个体的存在感,却局限在“公司—家”这种两点一线的生活里。他们明明对工作没有百分百的热情,但所处立场与“工作机器”并无二致。刨除公司和家,他们的世界里就所剩无几了。
“新型工作机器”们大多独自生活,仅有少数人会偶尔跟亲戚走动一下。公司是他们与社会联系的唯一媒介,他们所认识的人几乎都是工作同事,所有人际关系也都局限于工作关系。
总之,这类人结识朋友的机会是少之又少的。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和所有认识的人成为好友,如果双方认识的机会减少了,能交到好朋友的概率更是低得可怜。
“独乐者”的独处时光是否充实
最近常听到“独乐者”一词,该词为“能充实度过独处时光的人”的缩略语,意指乐享独处时光的年轻人。
一个人能乐享独处时光并非坏事,无论是提高室内装修水平、烹饪技艺,还是读书、看电影等均能充实我们的业余生活。不过,对于一个惯于“两点一线”生活的人来说,试着拓宽一下自己的生活空间也未尝不可。
很多人认为人际交往是一件令人烦心的麻烦事,相比之下独处就显得轻松很多。然而,这种想法会使我们错失很多结识新人与新事物的机会。
再次重申:
孤独不是让人陷入孤单无依的境地,而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品味它的别样境界。
与他人交往能让我们学会倾听各方意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当遇到想不通的事情时,与其独自纠结烦恼,不如对他人言讲,这样一来自己的思路也会变宽。而且,我们只有与人交往才能体会到独处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长期独自生活,就会逐渐养成靠上网、玩游戏来打发时间的习惯。
与人交往促使我们更加珍惜独处的时光,同时我们也要使这种交往更具多样性与广泛性。
吧台式酒馆的妙处
习惯于“两点一线”生活的人应设法多尝试一些新颖的生活方式。
例如,可以参加某些兴趣小组或志愿者活动,甚至可以请朋友为我们介绍一些新朋友或是试着联系一下久未谋面的老友。总之,哪怕仅是去一间心仪已久的小酒馆里坐一坐,也会使你的生活稍显不同。此时的你无须太过刻意,因为新的行动轨迹自然会孕育出新的人际关系。
这里,我强烈推荐那种装有吧台的小酒馆。
在这种酒馆里,老板和顾客可以轻松交谈,运气好的话还能结识到与自己意气相投之人。尤其是新开张的酒馆里会经常张贴一些活动启事,由于我非常喜欢喝葡萄酒,所以一看到葡萄酒品鉴会的启事心里就不免蠢蠢欲动。葡萄酒品鉴会原为葡萄酒爱好者们自发举办的活动,相信大家在那里一定会相谈甚欢。
如此一来,除了公司和家里,我们又多了第三个甚至第四个去处。反之,如果你的世界里仅有公司和家里,一旦公司的人际关系出现问题时,连一个临时的“避风港”都没有。即便在公司没有一同用餐的伙伴,但如能在其他地方觅得餐伴也不失为一种心灵上的慰藉。
我们不应盲目地回避或拒绝与人交往,应抱着一种积极的心态来轻松应对各种人际关系。无须刻意讨好、附和对方,旨在找到与自己意气相投之人。
如能掌握一些交际技巧,你一定有机会遇到能共享生命中点滴美好的知己。